奧數 > 小學資源庫 > 教案 > 小學語文教案 > 三年級語文下冊教案 > 正文
2009-12-05 15:32:26 下載試卷 標簽:三年級 語文
閱讀教學,首先要引導學生在預習的基礎上,初步地認識一篇課文的整體內容。建立了這種認識,再學習課文的各個部分,就不會是孤立地去學習段落本身,而能把該段同文章的整體,同其他段落聯系起來進行思考。這不但能加深對課文的理解,而且有助于學生找到一種正確的認識問題、思考問題的方法。
《晏子使楚》由三個小故事組成一個大故事,寫出了晏子發揮機智,運用辯駁倒楚一的三個“回合”。板書課題后,第一步討論“使”字的意思。本課的“使”是“出使”,就是一個人代表一個國家去訪問另一個國家。第二步,提問:本課寫的是誰,代表什么國家,去訪問哪一個國家,主要會見了誰?得出晏子代表齊國去訪問楚國,主要會見了楚王的結論。(同時板書“晏子(齊)楚王”)到此為止,已經高度地概括了課文的主要內容。如果班級學習程度較高,還可以進行第三步討論:提問:晏子到達楚國后,始終受到楚王什么樣的“接待”?晏子是怎樣對付的?結果怎樣?從而使學生認識到:晏子到達楚國后,始終面對著楚王的侮辱,而晏子每次都進行了巧妙的反擊,每次都完全戰勝了楚王,最后使楚王對他“不敢不尊重”同時完成板書:
晏子(齊)←不敢不尊重←楚王
↓ ↑
面對侮辱→ 巧妙反駁 →完全戰勝
這個板書比較全面、準確地概括了課文的整體內容。學生有了這樣認識,對繼續深入學習課文具有以下意義:
1、能把晏子每次對楚王的斗爭放在整個大環境、大過程中去思考,加深整體與部分、部分與部分的聯系,加強閱讀的整體性。
2、板書的下面一行文字正好是學習課文各個部分(段落)的思考提綱。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三個小故事時,就不用接三連三地提出問題,也不必用其他方式(小黑板、投影等)出示一系列思考題;就讓學生圍繞這行文字提示的三項內容(經第二項為重點)去自己認真閱讀、勾畫、思考,完成對文章的深入理解。這就避免了繁瑣的提問、對答和討論,為學生自讀提供了時間,創造了條件,實現“以讀為本”。
3、這樣的整體認識,不但涉及了課文的內容,也含蓄地點出了中心——晏子用自己的聰明才智為國家爭得榮譽,維護了國家的尊嚴。這就更有助于學生對課文的深層理解。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奧數網微信
ID:aoshu_2003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中考網微信
ID:zhongkao_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