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數 > 小學資源庫 > 教案 > 小學語文教案 > 三年級語文下冊教案 > 正文
2009-12-05 15:48:35 下載試卷 標簽:三年級 語文
所謂“難忘”,指印象深刻,難以忘懷。本文敘寫的是一位船員在一所普通的鄉村小學,和孩子們上了一堂語文課,為什么令他終身難忘?聯系課文內容可知,這一課有著特定的時間(抗日戰爭勝利后)、特定的地點(臺灣高雄市郊外)、特定的內容(學習祖國的語言文字)、特定的感受(充滿民族精神和愛國情思)。因此,“難忘”是解開本文的關鍵。
本文采用了雙線并行的結構方式:
一是以方位轉換來展開故事:先寫“我”在高雄郊外見到一所鄉村小學,接著寫“我”來到教室窗外,隨后寫“我”走進教室,再就是參觀小禮堂看中國歷代偉人像。市郊小學→教室外→教室內→小禮堂,由遠及近,由外到內,序次井然。
二是以“我是中國人,我愛中國!”貫穿全篇,這句話前后三次出現,實際上成為抒情脈絡,一層進一層地叩擊讀者心扉。
上面兩條線其實不能視為“并行”,方位轉換是便于展開故事,同一句話前后三次出現才是文章主線,也是“難忘”的根本原因--
這句話第一次出現是“我”看見一位年輕的臺灣教師在教學生學習“我是中國人,我愛中國!”抗戰勝利了,日本軍國主義統治垮臺了,所以能教學祖國的語言文字,特地選用這一句,充分體現了師生們誠摯的愛國之情。
第二次出現“我是中國人,我愛中國!”這句話,是“我”走進教室,跟著師生們一起誦讀。“我”是一個普通船員,長期漂泊異國他鄉,胸中郁結著懷念祖國的情思。現在,在教室外聽到師生誦讀這句話,走進教室仍在學習這句話,仿佛一股熱流涌進心中,情不自禁地跟著師生誦讀起來,傳達了“我”和師生們的共同心聲,有著一樣的愛國之情。
第三次則是“我”在學校的禮堂里,看到中國偉人的畫像后,緊緊握住那位臺灣教師的手,激動地重復了“我是中國人,我愛中國!”這句話。因為臺灣“光復”了,中國的偉人畫像得以張掛出來,這是中華民族的驕傲,而過去是難得一見的,此時此地,此境此情,自然無法抑制,終于迸發出來,愛國之情溢于言表了。
“我是中國人,我愛中國!”這句話三次出現,開始是偶然聽到,中間是交融一體,后來是噴涌而出,它猶如一根紅線貫串全文,織進了“我”和臺灣師生強烈的民族精神,織進了深厚的愛國情思,這一課所以“難忘”,正是難忘在這里。
因此,抓住“難忘”,緊扣三次出現的同一句話,就提綱挈領、百毛皆順,可以水到渠成地加深理解了。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奧數網微信
ID:aoshu_2003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中考網微信
ID:zhongkao_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