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數 > 小學資源庫 > 教案 > 小學語文教案 > 四年級語文下冊教案 > 正文
2009-12-05 19:21:15 下載試卷 標簽:四年級 語文
一、教材簡析
本文是一篇寓言故事,講的是一位少年以樹上的螳螂欲捕蟬,布置身后的黃雀即將啄食的故事,告誡吳王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顧不到深厚的隱患是危險的。吳王聽后明白過來,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本文的寫作特色有二:
(一)運用對話,敘述故事,生動傳神。
少年在吳王下了“死命令”后冒死勸諫,采用對話形式突出了“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吳王的查問,少年的巧答,仿佛煞有介事,人物的動作、神態、語氣,無不活靈活現,造成了一種特定的意境,令讀者不知不覺沉入其中,豁然開朗,進而妙悟道理,真有水到渠成之效。
(二)前因后果,交代照應,脈絡分明。
注意前后照應,前因后果交代清楚,顯得脈絡分明,有跡可尋:例如少年述說“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后點明“它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顧到自己身后正隱伏著禍患呢”,既與開頭所寫的大臣們反對攻打楚國,正是從眼前利益和不堪設想的后果考慮的,自然地一脈相承,有著緊密的內在聯系,又成為后面吳王“恍然大悟’’的“道理”所在,亦即“打消’’攻打楚國“念頭”的原因,文章前后勾連,一線貫通,構成了有機整體。
二、教學建議:
本文內容通俗易懂,學生也比較喜歡。有三點教學建議如下:
(一)在授課之前,可以讓學生搜集一些有關春秋時期吳國等一些諸侯國的資料,讓他們對吳國如果攻打楚國的危險之處有一個大致的了解,老師在授課之前,最好能出示課前搜集的地圖,讓學生明白,如果吳國攻打楚國,其他諸侯國必定乘虛而入,群起攻之,為能深刻理解少年講的故事而打好基礎。
(二)最好能讓學生用自己的話復述少年對吳王講的“螳螂捕蟬,黃雀在后”的故事,一則可讓學生更加深刻地了解課文內容,二則可以很好地訓練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此項建議也為作業設計中的“復述”打了基礎。)
(三)本課的課后習題:“吳王聽了少年的話,為什么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此題看似簡單,老師們容易一帶而過,不作詳解,但學生往往回答得語句羅嗦且不得要領,我們可以好好利用此題訓練學生的思維、表達能力。學生回答這一題的時候,應該把少年講的故事與吳王攻打楚國很好地結合起來,這樣回答的才清楚、具體、有條理。
(參考答案:因為吳王聽了少年的故事,覺得自己就像是故事中的螳螂與黃雀一樣,只考慮到眼前的利益,沒有顧及到身后的隱患,如果攻打楚國的話將會被其他諸侯國乘虛而入,他吸取了故事中的教訓,所以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三、作業設計
用一、二百字復述這篇課文。(要求:語句通順,條理清晰)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奧數網微信
ID:aoshu_2003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中考網微信
ID:zhongkao_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