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數 > 小學資源庫 > 教案 > 小學語文教案 > 四年級語文下冊教案 > 正文
2009-12-05 19:49:06 下載試卷 標簽:語文教材 四年級 語文
《清平樂·村居》(蘇教版第九五第21課)是南宋愛國詞人辛棄疾寫的一首描寫農村生活的著名詞作。
跟教材配套的參考用書上這樣分析上片的含義“上片寫農家老年夫妻在茅檐下喝酒談天的情景。”“下片展示了這樣的圖景:一所低小的茅屋,緊靠著一條流水潺潺、清澈見底的小溪,溪邊長滿了碧綠的青草,一對滿頭白發的老夫妻,剛剛飲罷了酒,親熱垢坐在一起聊天。”在這本參考書里,編者顯然把“醉”的主語理解為翁媼,而我認為理解為作者更合情理。
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辛棄疾其人。辛棄疾二十二歲時參加抗金義軍。二十三歲南渡,歷任南宋建康府通判及湖北、湖南安撫使等職,由于南宋投降派的排斥迫害,被免職退居上饒,長達20年之久。六十四歲時,朝廷準備北伐,起用他任浙東安撫使,又調鎮江知府。在這期間,他積極從事北伐準備工作,提出各項建議。可是不久又遭彈劾,回到鉛山家中,憂憤而死!肚迤綐·村居》就是作者晚年遭受議和派排斥和打擊,志不得伸,歸隱江西上饒地區閑居農村時所寫的。此時的作者心情憂悶,終日借酒澆愁,便有了作者的“醉”。
第二,從全詞內容看,我們不妨這樣理解上片內容:作者略含醉意迤邐行來,及至走近村舍茅檐,卻聽到一陣用吳音對話的聲音,使自己感到親切悅耳,這才發現有一對老夫婦留在家里,娓娓地敘家常,所以用了一個問句“白發誰家翁媼?”然后轉入對這一家的少年人的描繪。這樣講,主客觀層次較為分明,比把“醉”的主語指翁媼似乎更合適。
第三,此詞所寫南宋當時農村生活條件并不很好,“茅檐低小”即可看出。再從下片看,“大兒鋤豆,中兒編織雞籠”,未成丁的孩子也要干點力所能及的活兒,只有老人和尚無勞動力的年齡最小的孩子,才悠然自得其樂,成年人的辛苦勤奮可想而知。這樣清苦的生活,說老夫婦在茅檐下喝酒談天也太過奢侈了吧。所以理解為作者醉是否更妥貼些?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奧數網微信
ID:aoshu_2003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中考網微信
ID:zhongkao_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