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孩子為什么如此偏激嗎
來源:網絡 2009-12-07 11:21:31

大約到了孩子五、六年級的時候,任課老師便會有這樣的感慨,現在的課不好上了,說的好聽點孩子更自我了,不重聽的就是語言有時太偏激了。
10歲開始孩子便開始步入青春期,所以五六年級的孩子便會出現“為了表現而表現”的現象,他們喜歡說一些“反話”,喜歡標新立異,同伴也會推崇這樣的學生為“楷模”,孩子們認為那是有個性,象英雄。
一個課堂上,老師說了一個觀點,一位同學沒舉手便站起來反駁,導致老師的課無法進行下去,老師很耐心地告訴這個學生:你的觀點非常有趣,你可以先坐下,我們下課后可以私下交流,正常的教學仍要進行。學生回答:你不讓我說可以,可我偏要站著。老師只好讓學生站了半節課,下課了同學們都圍著這孩子,象在欣賞一個英雄。孩子們并不知道自我的表現并非一定得在與他人的對立中顯露,還有許多其他的方式的。
誰教過孩子嗎?沒有,老師沒時間教,只要學習說得過去,家長也不會在意這方面的問題。
那孩子是向誰學的呢?身邊的人。
第一個可以學習的對象就是家長。這個可敬的親人老師。
有個孩子的家長是位科研工作者,在飯桌上會說些科研費的發放使用問題,他與夫人討論:我們單位這次的科研費不少,可是層層“剝削”下來到我們這就沒多少了,真不象話!大人說的無意,孩子聽的有心。暫且不說孩子是否能聽懂“剝削”這個詞的含義,他最起碼可以看到父母的表情,感受到義憤填膺的語氣,他從父母的語言中學到一點,當遇到困難時必須在第一時間內表達憤怒,無須去觸碰問題的實質。孩子不明白這樣無謂的情緒發泄除了會影響說話人的心情外,于事于人毫無意義。所以與老師發生沖突時,孩子第一個反應就是發泄一下自己的不滿情緒,最終為不良情緒所困擾,無暇去正視問題本身。
孩子的成長伴隨著家長的成長,為人父母這個“職業”中家長都是新手,有些東西我們可能不知道,在我們沒弄懂之前,我們可以不說可以不做,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我們會發現自己說錯了一些話,做錯了一些事,為此我們時常懊悔并希望在最短時間內得到“拔亂反正”,其實最好的方法是,停止現在的模式,而不是急急忙忙地去做,停下來靜靜地觀察,這是第一件事。
相關文章
- 小學1-6年級作文素材大全
- 全國小學升初中語數英三科試題匯總
- 小學1-6年級數學天天練
- 小學1-6年級奧數類型例題講解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練習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知識點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教案匯總
- 小學語數英試題資料大全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末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中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語數英單元試題整理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