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數 > 小學資源庫 > 教案 > 小學語文教案 > 四年級語文下冊教案 > 正文
2009-12-09 20:00:50 下載試卷 標簽:四年級 教案 語文
京杭大運河,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水利工程,開鑿于隋(suí)代。
由于中國東部地區平疇(chóu)坦蕩,沃野千里,數條東西走向的大河給這一廣袤(mào)地域帶來了巨大的利益,但同時也割裂了南北交通,沒有一條南北向的天然河道溝通這幾條大河,聯結相互分隔的不同流域(yù)。這種情況在古代大大影響了各流域之間經濟、文化的和政治上的統一。因此,修鑿(zāo)一條縱貫南北的大運河,就成為人們夢寐(mèi)以求的奮斗目標。
為將這一夢想變成現實,中華民族的祖先曾作過數千年的艱難探索。春秋末期,一條溝通長江下游與淮河下游的人工河道,在中國東部平原地區第一次出現了,這就是崛(jué)起于長江下游的吳國公元前486年開鑿(záo)的邗(hán)溝。這條運河成為后來陸續開鑿的縱貫中國東部大平原的京杭運河的最早河段。
隋王朝在結束了300多年的長期分裂的局面,重新統一了全國之后,開始全面規劃運河建設,大規模開鑿了以洛陽、開封為中心,北起涿(zhuō)郡(jùn)、南達杭州的運河網,習稱南北大運河。
南北大運河分四段,由南至北分別為:江南河、邗(hán)溝、通濟渠、永濟渠。江南河最早開鑿于周敬王三十四年前,其走向自今蘇州西北行,在常州以北、江陰以西的利港注入長江。邗溝開鑿于公元前486年,全長150公里,成為溝通長江、淮河的南北交通要道。到了公元7世紀之初,隋代為實現和鞏固國家,隋煬帝征發幾百萬民工,先后開挖了通濟渠和永濟渠。通濟渠全長1000公里,首次溝通了黃河與淮河。永濟渠引沁(qìn)水南達黃河,北通涿(zhuō)郡(jùn),全長1000余公里。至此,形成了一條以隋朝東都洛陽為中心的,將五大水系聯成一體的全國運河系統。
南北大運河,將江淮地區、中原地區和河北平原緊密地聯系起來,形成了一個以洛陽為中心,西通關中盆地,北抵河北大地,南達太湖流域,流經現今的京、津、陜、豫、冀、魯、皖(wán)、蘇、浙九省市,全長2700公里的龐大運河體系。整個運河網絡布局合理,線路綿長,腹地廣闊,渠道深廣,為世界水利史上一空前偉大的工程。
人們常說:“不到長城非好漢”,無數中外人士都以一觀雄偉壯麗的長城為榮。不過,要求觀賞古運河風光的外國旅行者亦屬不少。許多國家的旅行者,興趣盎然地暢游了穿越蘇州至揚州一段的古運河。這段支流不僅有來來往往穿梭似的大小船只,兩岸還有著一幅幅應接不暇、意趣不同的畫卷:時而是“一片平原開綠野”,可以盡情欣賞惠山、錫山、金山、焦山之景,以及倒映于碧波之中的塔影;時而是工廠林立,行人熙熙攘攘,映入眼簾的是各種繁榮景象。更有趣的是那些白墻黛瓦、古色古香的居民住宅,家家戶戶都有一個石階碼頭通到河邊,取水、浣洗都十分方便。有位外國旅行者感嘆地說:“人們只知道在北京游覽長城能夠欣賞到中國歷史的古跡,想不到在古運河上,我們也能看到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奧數網微信
ID:aoshu_2003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中考網微信
ID:zhongkao_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