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數 > 小學資源庫 > 教案 > 小學語文教案 > 四年級語文下冊教案 > 正文
2009-12-09 23:59:28 下載試卷 標簽:四年級 教案 語文
他是東南亞最大的企業家。1941年應毛澤東之邀赴延安訪問。毛澤東曾送給他“華僑旗幟,民族光輝”的條幅。1950年回國定居,將全部家產捐獻給廈門大學和集美學校。
他1874年10月21日,出生在福建同安縣集美社(今廈門市集美鎮)。出世時,父親陳杞已是一位在新加坡擁有一家米店的中等僑商了。在父親遠離的情況下,陳嘉庚由母親張氏一手撫育長大。9歲時,他開始入“南軒私塾”讀書。早年的私塾生活,使他對舊式教育的弊病有了深刻的印象,也為日后萌發教育救國的思想奠定了基矗1890年秋,17歲的陳嘉庚到新加坡,在父親經營的“順安”米店學商。當時,新加坡已淪為英國殖民地,華人在這里從事奴隸般的勞動。在這片土地上,灑遍了中國苦力的血汗。目睹這一切,一股愛國愛鄉之情在他心頭油然而升。1892年,陳嘉庚接任“順安”米號經理。次年秋,他回國與秀才之女張寶果成婚,在家鄉住了近兩年,邊經營漁業,邊從塾師補習中文,并出資2000元建立惕齋學塾,這是他捐資興學的開端。
1900年冬,陳嘉庚為了返鄉葬母,第三次回國。當時苦難的祖國正在帝國主義的鐵蹄下慘遭蹂躪,窮困的人民,正在水深火熱之中痛苦地呻吟。目睹這一切,陳嘉庚的心中,郁結著無言的痛苦。此后,父親的米店因管理不善,宣告破產。陳嘉庚親睹父親從興盛到衰落的情景,感慨頗深,立志從頭起步,闖出一條新路來。在此后的30年間,陳嘉庚從創立新利川菠蘿罐頭廠和接辦日新公司開始,憑借他敏銳的眼光和強烈的經營競爭意識與創新精神,頂住當地殖民壟斷資本的壓迫排擠、日貨的削價傾銷和同行業的激烈競爭,使個人企業在經營米業、菠蘿、房地產、航運、橡膠等方面形成規模,從而成為當時東南亞最大的企業家之一。
早對清政府腐敗無能十分不滿的陳嘉庚,從閱讀革命書報中深受同盟會革命主張的影響。1910年春天,陳嘉庚正式加入同盟會,剪掉了辮子,與清王朝決裂,開始從事反封建、反帝國主義侵略的政治活動。為了支持辛亥革命和救濟國內難民,他奔走呼號,帶頭籌款捐資。他一生克勤克儉,從不奢侈浪費。他常說:“我金錢取諸于社會,亦當用諸于社會。”從1918年開始,陳嘉庚把大部分精力和資財用于興學,先后創辦集美學校、廈門大學和南洋華僑中學。
1937年7月,抗戰全面爆發,國難當頭,陳嘉庚毫不猶豫地走在了南洋抗日救亡的最前列,被推舉為“南僑總會”主席。1946年冬,他發起組織了“南洋華僑回國慰問考察團”。1941年3月,他率團到達重慶,拒絕加入國民黨。在重慶期間,中共領導人葉劍英、林伯渠、董必武、鄧穎超曾專程拜訪了陳嘉庚,并在中共駐諭辦事處舉行歡迎茶會,會上陳嘉庚流露了想親往延安的心愿。獲此消息不久,毛澤東發來電報正式請陳嘉庚訪問延安。同年5月,陳嘉庚到延安,毛澤東在辦公室兼住所的窯洞里會見了他,并設晚宴招待。窯洞儉樸的陳設,領袖的謙遜待人,不事鋪張的晚餐等,都給陳嘉庚留下了深刻印象。幾天中,毛澤東多次到陳嘉庚住所,與他交談,共同進餐。陳嘉庚也同從集美、廈大和南洋到陜北參加革命的青年交談,并且實地參觀、訪問,了解那里政治、軍事、經濟和民生,所見所聞使他逐漸認清了國民黨完全是積極反共、消極抗日的,只有共產黨才是真誠奮勇抗日,從而不滿國民黨,而同情、擁護共產黨,把延安視為中國的希望。后來每當談及延安之行,陳嘉庚都流露出對毛澤東的敬仰之情。
抗戰勝利后,陳嘉庚從避難地返回新加坡,結束了淪陷時期的流亡生活。在為他安全脫險舉行的慶祝大會上,毛澤東特地送來了祝賀條幅,高度評價陳嘉庚先生“華僑旗幟,民族光輝”。當聽到毛澤東以國家、民族利益為重,不顧個人安危,決定赴重慶同蔣介石談判的消息后,陳嘉庚深為毛澤東的安全擔心,拍電報勸他不要前往。
1946年7月,蔣介石撕毀“雙十協定”和“停戰協定”,內戰爆發。陳嘉庚密切注視著時局的發展變化,為解放戰爭的節節勝利而由衷高興。1948年5月4日,陳嘉庚代表新加坡華僑各界代表大會致電毛澤東,響應中國共產黨召開新政協和成立民主聯合政府的建議,聲明否認蔣介石為中國總統。
1949年1月20日,陳嘉庚接到毛澤東來電,邀請他回國參加新政治協商會議,共商國是。6月4日,陳嘉庚到達北京,受到董必武、林伯渠、葉劍英、李維漢、李濟深、沈鈞儒等人的熱情歡迎。7日由周恩來副主席陪同前往西山同毛澤東晤談。
延安一別,轉眼九年,故人重逢,倍感親切。陳嘉庚激動地向毛澤東介紹了海外華僑的情況,并對家鄉福建何時解放表示關切,希望中央派得力的文才武將去管理福建。在會談中,陳嘉庚先生對許多問題直率地發表見解,體現了他對祖國建設的關心和對毛澤東等中共領導人的信賴。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陳嘉庚當選為中央人民政府委員和華僑事務委員會委員。◆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奧數網微信
ID:aoshu_2003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中考網微信
ID:zhongkao_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