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數 > 小學資源庫 > 教案 > 小學語文教案 > 三年級語文下冊教案 > 正文
2009-12-10 18:49:19 下載試卷 標簽:教師 閱讀 閱讀材料 語文 高中生活
課時目標:
1.精讀課文,理解感悟,知道剪枝是為了得到更多更大的桃子,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
2.通過對課文分角色等多種形式的反復朗讀感悟,使學生在朗讀中懂得“減少”是為了“增加”的道理。
一、了解其人
1.教師啟發:上節課我們認識了一位王大伯。誰還記得他是個怎樣的人?
2.相機出示第一段。抓住“能手”學習認識。
你覺得怎樣的人,才能稱為“能手”?你從哪里看出:他就是一位種桃能手?(突出“總是”“那么大、那么甜”“遠近聞名”等詞理解。)指導朗讀。
3.教師過渡:讀到這兒,你不禁有了什么疑問?(王大伯到底有什么秘訣呢?【滿懷好奇】)讓我們就隨著作者的腳步一起來到冬季王大伯家的桃園去追尋答案,好嗎?
二、了解“剪枝”
1.請同學們自由讀讀第二第三段。想一想。
走進冬季的桃園,我們看到了什么?
(一)【剪枝的語句】出示句子:“咔嚓、咔嚓”隨著剪刀揮舞……
讀了這句,你體會到了什么?(感受王大伯動作熟練、經驗豐富等)[
看到他們揮舞剪刀忙著剪枝,你又有了什么疑惑?(與小作者產生情感共鳴,理解“著急”、“一臉疑惑”)練習讀好問句。
(二)【大伯的話語】讓我們一起來聽聽王大伯的話吧。出示段落,自由讀。
1.王大伯的話語,你讀明白了嗎?“瘋長”是怎樣長?王大伯他們剪掉的什么?留下的是什么?原來王大伯認為……
2.從王大伯“撫摸著……”體會到了什么?
(三)【將信將疑】王大伯的話我們聽懂了,可是,你們相信嗎?那小作者相信嗎?你從哪里看出來的?指導朗讀句子。
【這一部分主要是引導學生進入情境,轉換角色,與小作者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引領學生扣住“著急”“疑惑”“將信將疑”等心情的詞語以及抓住王大伯“拿起”“笑了笑”、“撫摸著”“充滿信心”等詞想象、體會。在學生充分體悟的基礎上,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進行對話練習。】
小結:“滿懷著好奇”走進了桃園,可是我們看到了他們大刀闊斧地忙著剪枝,又不禁“將信將疑”地走出了桃園。就讓我們耐心等待、共同來期待吧!
三、明白“學問”
【春花繁盛】時間過得很快,冬去春來,瞧!當我們再次走進桃園,看到了一幅怎樣的畫面?出示第四段。自由讀文。交流桃花盛開的美景。出示圖片與音樂,感受美麗,配樂有感情地朗讀。
看到這滿樹的桃花,你還想到了什么?體悟“盼望”的心情,有感情地讀“盼望”的句子。
【非重點部分,主要是通過文字理解,圖片與音樂幫助渲染,體會桃花美景中所蘊涵著的喜人豐收。】
【夏實累累】
盼望著,盼望著,終于夏天到了,桃園里的桃子到底怎樣了呢?讓我們趕快去瞧一瞧!出示第五段,自由朗讀。
你看到了什么?這些桃子怎么樣?出示句子。學生交流透過
“一棵棵”“掛滿”“一個個”“光鮮紅潤”“仿佛……”等語句感受到的桃子豐收的情景。出示圖片,深化理解。
看到這情景,你想用什么詞語來形容這些桃子?
你又想說些什么呢?體會小作者“又驚又喜”的心情。有感情地朗讀。
【引領學生細細品味語言,使學生透過語言文字,充分想象出當時桃子豐收的喜人場景,在學生充分感悟的基礎通過朗讀來表達自己因為這份豐收所帶來的驚喜。】
小作者的疑惑完全沒有了,他明白了,那你們知道了嗎?這份喜人的豐收是靠什么換來的?再次出示王大伯剪枝時說的話語。[
完成板書。這便是“剪枝的學問”:減去枝條,是為了增加桃子呀!難怪王大伯……出示第一段。
總結:原來生活中處處有學問呀!……(讓學生說說生活中的例子)
【回顧全文,引導學生聯系上下文,著眼整體,使學生真真切切地從中明白剪枝的學問,最后引導學生感悟到生活中時時處處有學問。】
教師抄給同學一副對聯以總結全文,并讓學生談談自己的理解。(刪繁就簡三秋樹,領異標新二月花)
四、板書
剪枝的學問
減少增加
我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匆匆拜讀了你們是教學設計,總體感覺老師們的設計不僅符合《語文課程標準》的理念,還能根據學生年齡特點,從實際出發,現談一些粗淺的感想:
一、扣準字眼,引導學生感悟
俗話說:“一石激起千層浪”。這話用在以上教學設計也很恰當。所謂“石”,就是課文中一些關鍵的詞語,該設計善于引導學生對這些詞語進行理解、咀嚼和回味,從而讀好句子,并從中讀懂其涵義。課文中有這樣一段話:看我一臉疑惑的樣子,王大伯拿起一根剪下的枝條,笑了笑,對我說:“你別看這根枝條長得粗壯,其實它只吸收營養,不結果實。這種枝條不剪掉,到了春天就會瘋長起來,把許多養分奪走。”接著,王大伯撫摸著那些留下的枝條,充滿信心地說:“來年就靠它們結桃子羅!”
教師引導學生進入情境,轉換角色,與小作者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引領學生扣住“著急”“疑惑”“將信將疑”等心情的詞語以及抓住王大伯“拿起”“笑了笑”、“撫摸著”“充滿信心”等詞想象、體會。在學生充分體悟的基礎上,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進行對話練習。
這里很好地體現了語文學科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二、語文植根于現實
一開始由家鄉生活導入:我們東山被譽為“天堂中的天堂,花園中的花園”,我們周圍有許多花果,農民伯伯視它們為珍寶,但小明有一天卻看到了這樣一幕。
通過抓住關鍵詞句,學習明白剪枝的學問,最后點到了:“原來生活中處處有學問呀!……(讓學生說說生活中的例子)”
三、能正確把握解讀文本
課文是“我”在桃園看剪枝并了解剪枝的原因,啟示我們“減少”是為了“增加”;生活處處有學問,我們要做有心人。”由現象提煉出一個道理,老師在設計時順著這一思路,引領學生層層領悟,可謂水到渠成。[
四、利用課程資源
由于學生對剪枝并沒有親身的體驗,所以老師利用視頻資料,帶給學生鮮活的影象。為了能領略到桃花盛開的美景,教師利用圖、音再現,豐富了學生的視野。
蘇教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剪枝的學問》一文,記敘“我”在桃園看剪枝并了解剪枝的原因,啟示我們:“減少”是為了“增加”。
結合《新課標》,下面我就簡要談幾點感受。
一.尊重了學生獨特的個人體驗。
個性化閱讀就是指在閱讀教學過程中尊重學生個性的教學。在教學設計中,11團隊按照一、了解其人,二、了解“剪枝”,
三、明白“學問”展開教學,思路清晰。在設計中,不難看出注意讓學生說說體會到了什么?從哪些詞中體會到的?這樣狠抓關鍵字詞理解了課文內容,感悟了文本。用這樣的設計引領學生學習課文,適時引導學生把自己獨特的感受通過自己的說話、朗讀表現出來,由此讓學生體會到剪枝的學問。在個性與個性的碰撞與欣賞中,使學生的閱讀能力得以提高,同時也使更多的學生真正參與到閱讀教學活動中來。
二.忽視了課文插圖的作用。
教學設計中,11團隊引導學生通過對關鍵詞、句的朗讀、品析、咀嚼和回味,加深了學生對人物形象的理解和體驗,激勵學生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但是王大伯回答的那段話,11團隊讓學生反復讀后討論:1.王大伯的話語,你讀明白了嗎?“瘋長”是怎樣長?王大伯他們剪掉的什么?留下的是什么?原來王大伯認為……從王大伯“撫摸著……”體會到了什么?這里11團隊忽視了課文插圖,如果巧用插圖,可以培養學生仔細觀察的能力,發現王大伯手握的是一根粗壯的枝條,圖文結合,才會相得益彰。在媒體課件廣泛運用的今天,課文插圖還是不能被冷落了,課件源于課本,要好好利用課本上的插圖。
三.作者的心理變化抓得不夠。
課文是以“我”的情感變化為線索的,課文中用了這樣四個詞語:滿懷好奇→一臉疑惑→將信將疑→又驚又喜。11團隊沒有抓好情感主線,逐層深入探究。在設計時,可以遵循文脈,啟發引導王大伯的桃園里有什么“秘密”呀?滿懷好奇的“我”進入桃園后,怎么又“一臉疑惑”呢?在感受夏季的桃園時,巧妙設問小作者的愿望實現了嗎?他“驚”的是什么?“喜”的又是什么?在隨“我”的情感變化起伏中,學生才可以“入境始親”,層層深入,與文本自然對話,內化感悟,共鳴共振。[
11團隊的目標定位要注意從知識能力情感三個方面考慮,剪枝的學問——減少是為了增加,但是學問學問一學二問,教師要注意在語文教學中拓展,挖掘。
《剪枝的學問》是國標本三年級下冊的一片文章,本文記敘了“我”在桃園看剪枝并了解剪枝的原因,啟示我們:“減少”是為了“增加”;生活處處有學問,我們要做有心人。
一、充分挖掘學習資源
我覺得:“減少”是為了“增加”蘊含著深刻的哲理,對于三年級學生來說領悟到這個道理是有一定的難度的。《小學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母語教育資源,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因而,應該讓學生更多的接觸語文學習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本篇教學設計的設計者充分運用東山大面積種植果樹,學生對“剪枝”耳濡目染的現象,從生活實際導入課文,讓語文根植于生活,體現大語文觀。
二、抓住主線,層層深入,揭示“學問”
本教學過程在設計時,按照了解其人-了解“剪枝”-明白“學問”的過程,引導學生進入情境,轉換角色,與小作者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引領學生扣住“著急”“疑惑”“將信將疑”等心情的詞語以及抓住王大伯“拿起”“笑了笑”、“撫摸著”“充滿信心”等詞想象、體會。在學生充分體悟的基礎上,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進行對話練習。抓住人物的對話,指導學生抓住對話的提示語走進文中任務的內心世界,通過各種形式的朗讀,讓學生在朗讀中層層深入,從而為突破課文的重難點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因該說,本設計的教學思路非常清晰。
三、回歸整體,體現語文特色
最后一個自然段的學習中,領略了夏天桃子的豐收后讓學生回顧前文
,引導學生聯系上下文,著眼整體,使學生真真切切地從中明白剪枝的學問,最后引導學生感悟到生活中時時處處有學問。這樣的教學設計體現了了語文教學的完整性,留給學生的就不是一個簡單的道理。
結束時教師出示一副對聯以總結全文,并讓學生談談自己的理解。“刪繁就簡三秋樹,領異標新二月花”將本課的道理與對聯聯系起來,可謂意味深長,在整篇教學設計中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
本教學設計的目標是1.精讀課文,理解感悟,知道剪枝是為了得到更多更大的桃子,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2.通過對課文分角色等多種形式的反復朗讀感悟,使學生在朗讀中懂得“減少”是為了“增加”的道理。從字面上看,對知識、能力這方面比較注重,忽視了情感這一方面,因此課后的第四題在教學時沒有得到很好的落實。與此同時,我個人認為,[
文章整個按“我”求學過程,以及在這個過程中的心理變化為線索來娓娓道來,這倒可以學生讓學生明白什么是“求學問”,對待自己疑問該怎樣去解決,求學問正確的態度是什么。所以,我認為在備課時有必要緊緊抓住課題中的“學問”二字,強調對于生活中常遇到的問題,要勇于去探究,一直到弄明白為止。對于學生的長遠發展來看,掌握這一點,比讓學生明白“減少”是為了“增加”這個道理更有意義。
《剪枝的學問》是國標本三年級下冊的一片文章,本文記敘了“我”在桃園看剪枝并了解剪枝的原因,啟示我們:“減少”是為了“增加”;生活處處有學問,我們要做有心人。總體感覺老師們的設計不僅符合《語文課程標準》的理念,還能根據學生年齡特點,從實際出發,現談一些粗淺的感想:
一、從現實出發,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母語教育資源,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因而,應該讓學生更多的接觸語文學習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本篇教學設計的設計者充分運用東山大面積種植果樹,學生對“剪枝”耳濡目染的現象,由家鄉生活導入。“減少”是為了“增加”蘊含著深刻的哲理,對于三年級學生來說領悟到這個道理是有一定的難度的。而從生活實際導入課文,一下子就拉近了學生與文本的距離,讓語文根植于生活,體現了大語文觀。
二、扣準字眼,層層深入,引導學生明理
個性化閱讀就是指在閱讀教學過程中尊重學生個性的教學。在教學設計中,該教學設計按照一、了解其人,二、了解“剪枝”,
三、明白“學問”的步驟展開教學,思路清晰。在設計中,不難看出教者十分注重讓學生說說體會到了什么?從哪些詞中體會到的?這樣狠抓關鍵字詞理解了課文內容,感悟了文本。用這樣的設計引領學生學習課文,適時引導學生把自己獨特的感受通過自己的說話、朗讀表現出來,由此讓學生體會到剪枝的學問。在個性與個性的碰撞與欣賞中,使學生的閱讀能力得以提高,同時也使更多的學生真正參與到閱讀教學活動中來。
俗話說:“一石激起千層浪”。這話用在以上教學設計也很恰當。所謂“石”,就是課文中一些關鍵的詞語,該設計善于引導學生對這些詞語進行理解、咀嚼和回味,從而讀好句子,并從中讀懂其涵義。如教學二、三自然段時,教師引導學生進入情境,轉換角色,與小作者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引領學生扣住“著急”“疑惑”“將信將疑”等心情的詞語以及抓住王大伯“拿起”“笑了笑”、“撫摸著”“充滿信心”等詞想象、體會。在學生充分體悟的基礎上,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進行對話練習。這里很好地體現了語文學科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三、走進作者心靈,才能更好地理解文本
課文是以“我”的情感變化為線索的,課文中用了這樣四個詞語:滿懷好奇→一臉疑惑→將信將疑→又驚又喜。我們認為該設計如果能抓好情感主線,逐層深入探究,在設計時,遵循文脈,啟發引導王大伯的桃園里有什么“秘密”呀?滿懷好奇的“我”進入桃園后,怎么又“一臉疑惑”呢?在感受夏季的桃園時,巧妙設問小作者的愿望實現了嗎?他“驚”的是什么?“喜”的又是什么?那么,在隨著“我”的情感變化起伏中,學生才可以“入境始親”,層層深入,與文本自然對話,內化感悟,共鳴共振。
四、忽視了課文插圖的作用。
本教學設計引導學生通過對關鍵詞、句的朗讀、品析、咀嚼和回味,加深了學生對人物形象的理解和體驗,激勵學生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王大伯回答的那段話,讓學生反復讀后討論:1.王大伯的話語,你讀明白了嗎?“瘋長”是怎樣長?王大伯他們剪掉的什么?留下的是什么?原來王大伯認為……從王大伯“撫摸著……”體會到了什么?這里忽視了課文插圖,如果巧用插圖,可以培養學生仔細觀察的能力,發現王大伯手握的是一根粗壯的枝條,圖文結合,才會相得益彰。在媒體課件廣泛運用的今天,課文插圖還是不能被冷落了,課件源于課本,要好好利用課本上的插圖。
與此同時,我們認為,文章整個按“我”求學過程,以及在這個過程中的心理變化為線索來娓娓道來,這倒可以學生讓學生明白什么是“求學問”,對待自己疑問該怎樣去解決,求學問正確的態度是什么。所以,我們認為在備課時有必要緊緊抓住課題中的“學問”二字,強調對于生活中常遇到的問題,要勇于去探究,一直到弄明白為止。對于學生的長遠發展來看,掌握這一點,比讓學生明白“減少”是為了“增加”這個道理更有意義。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奧數網微信
ID:aoshu_2003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中考網微信
ID:zhongkao_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