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縣皮影戲
來源:網絡 2009-12-14 14:49:52

華縣碗碗腔皮影戲(曾名時腔),形成于清代初葉。因其主要流傳于關中東府渭南二華、大荔一帶,所以也稱其為東路碗碗腔。該劇種唱腔板式齊備,伴奏樂器很有特性,細膩幽雅、婉轉纏綿,表現形式豐富多彩。皮影造型優美,人物個性特征明顯、選料考究、制作精細。清乾隆、嘉慶年間,戲劇家李芳桂等文人、舉子,為碗碗腔皮影著有《十大本》等許多傳統劇目,至今流傳,并被其他劇種移植、改編搬上舞臺,久演不衰,為陜西的戲曲藝術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皮影班、社多由五六人組成,行動方便,不擇場地,長年可活動于民間的村鎮、宅院,在廣闊的農村扎下牢固的根基。
現因各種原因面臨失傳和生存的危機,拯救和保護碗碗腔皮影這一群眾喜聞樂見的優秀傳統文化,成為當前一項刻不容緩的重要任務。
華陰老腔
華陰老腔系明末清初,以當地民間說書藝術為基礎發展形成的一種皮影戲曲劇種。長期以來,久為華陰縣泉店村張家戶族的家族戲(只傳本姓本族,不傳外人)。其聲腔具有剛直高亢、磅礴豪邁的氣魄,聽起來頗有關西大漢詠唱大江東去之慨;落音又引進渭水船工號子曲調,采用一人唱眾人幫合的拖腔(民間俗稱為拉波);伴奏音樂不用嗩吶,獨設檀板的拍板節奏,均構成了該劇種的獨有之長,使其富有突出的歷史和文化價值,世代流傳,久演不衰。但又鑒于該劇種這一特殊情形(家族戲),目前依然處于行將消亡的瀕危狀態,迫切需要長期保護。
阿宮腔
阿宮腔系陜西關中中北部地區(禮泉、咸陽、涇陽、高陵、臨潼、耀縣、富平等市縣)皮影戲中獨具特色的一枝奇葩。其唱腔旋律不沉不躁、清悠秀婉;行腔中的“翻高”、“低遏”、“一唱三遏”為其特色。阿宮腔音樂長于刻畫、抒發人物復雜的心理活動。如《王魁負義》中焦桂英唱段的凄楚哀怨、熱耳酸心;《白蛇傳》借傘中許仙與白素貞對唱婉轉情切、纏綿悱惻;《杜鵑山》中雷剛哭大江則高亢激越、蕩氣回腸。這些經典唱段不但為廣大觀眾所喜愛,也為戲劇界專家、同仁所肯定。建國后,阿宮腔從皮影搬上舞臺是一次發展和革新。1961年曾進京演出,受到中央首長和在京戲劇界人士的贊許。多年來創作演出的《四季歌》、《兩家親》、《三姑娘》等劇目曾獲文化部和省級獎勵。但近十多年來卻發展緩慢,瀕臨滅亡,亟待予以搶救和保護。
弦板腔
弦板腔皮影戲流傳于關中乾縣、興平、禮泉、咸陽等地。弦板腔又稱“板板腔”,由主要伴奏樂器“二弦子”和敲擊樂器“板子”而取名。形成于清代初年,最早為一人左手搖“呆呆子”(二板子),右手掌結子(即蚱板子)的說唱形式,到了清代中葉,藝人們加上了自制的土三弦和土二弦等弦樂伴奏,開始形成了以弦子調為主的【正板調】,并相繼延伸出【慢板】、【二六】等曲調,使弦板腔開始進入了第一個發展興盛時期。道光、咸豐年間,禮泉的王秀凱,又以【正板】為基礎,創造出【大開板】等多種唱調,樂器又加進了二胡,采用二板子配二弦和三弦的伴奏形式,形成了渾厚、清脆、明快的聲腔特色,奠定了弦板腔音樂的基本格局,再次使弦板腔進入班社林立、藝人迭出的最佳時期,各地班社一度最多達六十多個班。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乾縣、興平、禮泉等地還將其搬上舞臺演出,弦板腔又形成了皮影與舞臺演出相兼的演出形式,長期流傳于民間。近年來,則處境瀕危,迫切需要對其進行搶救和保護。
相關文章
- 小學1-6年級作文素材大全
- 全國小學升初中語數英三科試題匯總
- 小學1-6年級數學天天練
- 小學1-6年級奧數類型例題講解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練習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知識點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教案匯總
- 小學語數英試題資料大全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末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中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語數英單元試題整理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