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數 > 小學資源庫 > 教案 > 小學語文教案 > 四年級語文下冊教案 > 正文
2009-12-15 14:10:39 下載試卷 標簽:教師 相似 大學 閱讀 化學
讀張忠誠老師對《老師,您好!》的解讀一帖,非常激動:張老師品文析句的功力大長呀!之所以這樣說,首先是張老師對課文的關鍵詞句抓得準。課文中的“崇高”和“美好”確實是對表情達意至關重要的兩個詞語,是突顯前后兩段中心意思的詞。抓住了這兩個詞,就會使全文的精神一目了然。俗話說,“提領而頓,百毛皆順”。畫龍妙筆,全在點睛。其次是張老師不但注意了課文表達了什么,而且注意了課文是如何表達的,正如張志功先生所說的那樣,張忠誠老師實實在在地在課文中“走了一個來回”。如果還要我饒舌幾句,這里有三條建議供張老師參考。
第一、要關注課題,因為課題往往是課文的“眼睛”,透過這個“眼睛”,我們常常能發現課文的主要內容,把握它的中心思想。所以,課題也應是課文的關鍵詞句。這一課的課題看似平常:從字面上看,好像只是一個招呼,一聲問候,但實際上,由衷的贊美和崇敬之情皆在“老師,您好”這四個字之中。這很像是上個世紀粉碎了“四人幫”以后,北京的大學生在天安門游行時打出的那條濃縮了成千上萬人情感的橫幅----“小平,您好!”
第二、要關注每一個段落內在意思的邏輯結構。你看,課文的開頭先是用兩個對偶的句式,比喻的手法概括寫了老師事業的崇高,然后以一個感嘆句----“啊,教師的事業多么崇高”作小結,隨后的課文具體地寫了為什么說它“崇高”的具體緣由,最后回復到全課的課題----“老師,您好!”應該說,這種分----總----分----總,前呼后應的認識結構,帶給人們的是一種完整而嚴密的感覺。
第三、要在緊緊抓住“崇高”和“美好”這兩個要點的同時,關注此二者的內在聯系,關注前后兩段相似結構形式的反復。仔細地閱讀課文,你馬上就會發現:課文的前后兩段就像兩段歌詞一般,無論是字數的多少,句式的運用,還是結構形式都高度相似。給人一種回環的美。可以說,這兩段的反復,是前鋪后展的兩段。為什么這樣說呢?翻檢工具書,就可以知道,“崇高”乃是美學范疇之一。它與“優美”相對。原來是指形體上巨大有力或精神上雄渾偉大,令人驚心動魄的現象。它是崇高感的源泉,人們在觀照崇高事物時,總有一種先感到壓抑痛苦,而后崇敬奮發、心向神往,從而獲得一種矛盾的、激動不已的愉悅。因此,這里先是以“崇高”作“引子”,一方面對全詩的中心意思起到一個提綱挈領的作用,另一方面,也為后一個中心意思----“美好”做了很好的鋪墊。所以,“崇高”乃是“美好”的前因,而后一個“美好”則是前一個“崇高”的余韻和提升。此二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另外,這是四年級的一篇課文,按照《課程標準》對第二學段閱讀教學的要求,此課的教學還應關注兩點:一是課文的主要內容;二是課文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當然,這些可能張老師早已考慮到了。
還有一點要說明,以上所說的第二、第三條需要關注的地方是第三學段的要求,對第二學段的教學,只是老師在解讀教材時需要把握地方。至于在課堂上如何處置,可以采取學生能夠接受的方式適當滲透,千萬不要強求。一切從孩子的實際出發嘛。
最后說兩條教學建議:正因為這一課的前后兩段很像是歌詞,所以,可以譜上曲子,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演唱一番,并作為教師節的禮物,獻給辛勤哺育自己的老師;又因為此課相對簡單,因此,在確保扎扎實實地完成本課的教學任務之余,可適當閱讀若干篇與之相關的歌頌老師的文章,以增強和深化學生對這一主題的認識。
荀子曰:“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只要我們認認真真地積土、積水,何愁風雨不興,蛟龍不生呢?我期望著張老師沿著這條路堅定不移地走下去。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奧數網微信
ID:aoshu_2003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中考網微信
ID:zhongkao_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