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數 > 小學資源庫 > 教案 > 小學語文教案 > 四年級語文下冊教案 > 正文
2009-12-15 20:16:31 下載試卷 標簽:遺傳 家長
前日教完了《桂花雨》一文,準確地說是在鄧強亮主任上完“一人一課”研討課之后。坐在教室后面,一邊聽鄧主任講課,一邊思考如果換了我會怎么上這個問題。
這篇課文是臺灣的作家琦君寫的,她早年在杭州讀書,家在江浙。1949年赴臺灣,那個年代過去的人,老了大多思鄉,落葉歸根,人老思鄉,是常理。正如臺灣作家余光中先生的詩作《鄉愁》一樣,又如釀造的高粱酒,愈是有年頭愈是香醇。作家寫此文追憶童年于“搖花樂”,寄思鄉于“家鄉舊宅院子里的金桂”。前者在文用了大量的筆墨描述,表現得淋漓盡致,但后者在文中并沒有點明,只說“每次作家長大后從外地回來,總要帶一大袋桂花給母親,可是母親常常說:‘外地的桂花再香,還是比不得家鄉舊宅院子里的金桂。’”以及“每到這時,我就會想要、起童年時代的‘搖花樂’和那陣陣的桂花雨。”母親思鄉,“我”是母親的女兒,當然也會有遺傳。甚至于鄉情更濃于母親。這也就是作家用筆的含蓄所在;诖耍医檀宋臅r,就把寄思鄉于文這種情感的熏陶放在首位。當然作者的這種情感是通過喜愛桂花——搖桂花——收桂花的童年“搖花樂”來展現的。所以要感悟作者的思鄉之情,先得讀出搖花之樂。
有了這一想法,我先引導學生把桂花的香讀得香香的,濃濃的。“桂花開得最茂盛時,不說香飄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幾家鄰居,沒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全年,整個村莊都沉浸在桂花香中。”這兩句集中體現了桂花的香。特別是“浸”,“沉浸”仿佛把村莊和人都浸泡于桂花香氣形成的海洋之中。讀到此處,我引導學生回想起三年級學過的《槐鄉五月》,槐花香,“整個村莊都浸在香海中了”。這兩處的用法如出一轍。前后聯系起來讀,更親切,仿佛有香到看得見摸得著之感。因此我認為讀書一定要善于聯系,遷移。又如讀到父親聞到桂花香,詩興大發,即時口占一絕中最后兩句是“兒童解得搖花樂,花雨繽紛入夢甜。”“兒童,解”,我請學生一讀,二讀,三讀,再讀,讀著讀著,學生似乎有所領悟,我再擠一下:“想到了什么?”馬上有學生說想到:“人間四月閑人少,才了蠶桑又插田。兒童未解共耕織,也伴桑陰學種瓜。”接著又有學生說:“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過江千尺浪,入竹萬竿斜。”不過我馬上糾正說《風》中的解不是理解,明白之意。但我還是表揚了同學們會讀書,會遷移,把書讀活了。[
在讀出花香之后,我和同學們一起直奔“搖花樂”。首先當然是要明白為什么這是件大事。讀懂三個字“老是纏”,明白我搖花的“迫不及待”。讀懂了,就能感悟到這什么是一個大事。也能讀好“我”和母親的對話。這又一個進行對話朗讀訓練的好機會。正因為我迫不及待,等到終于有機會搖了,一定興奮不已。于是又有一個機會訓練學生的朗讀。“!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如何讀出我的興奮,雖然忙碌而快樂。搖花之后母親對桂花的虔誠,父親由引激起的詩興。更加反襯出我搖桂花的樂趣。這就是搖花之樂。
在體悟到搖花之樂之后,體會母親的思鄉之情和作者的思鄉之情自然水到渠成了。即使家鄉的宅院舊——更可能是破舊,殘舊,但因為是自家的,所以總是戀戀不舍。引導學生理解這句話是,我也受到了感染。于是和學生一起背起《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憶江南》《靜夜思》等,在此基礎上,我用下面的幾句話作為總結:山是故鄉美,水是故鄉甜,茶是故鄉濃,酒是故鄉醇,日是故鄉暖,月是故鄉明,人是故鄉親。
濃濃的故鄉情,盡在故鄉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風土人情之中。
莫道情有千萬種,人間最是鄉情濃。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奧數網微信
ID:aoshu_2003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中考網微信
ID:zhongkao_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