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數 > 小學資源庫 > 教案 > 小學語文教案 > 四年級語文下冊教案 > 正文
2009-12-15 20:46:29 下載試卷 標簽:名人名言 哲理故事
教學要求: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學習司馬光和童第周勤奮成才的故事,懂得勤奮是實現理想的橋梁的道理。
2、通過對重點詞句的理解,懂得勤奮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梁,教育學生從小勤奮學習,長大了對人民、對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
3、略知說理文的篇章結構,擺事實,講道理。
4、積累與勤奮有關的名人名言。
教學重點、難點
通過學習課文,讓學生通過語言文字的訓練,深入感悟文章的內涵。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這篇課文的作者提出了怎樣的觀點?
二、學習事例
1、整體感悟
①師:作者就這兩句話對你說十遍,你相信嗎?說一百遍呢?說一千遍呢?這樣說有說服力嗎?那要怎么樣才有?(讓學生自己體會有事例才有說服力。)
②師:作者舉了誰的例子?為什么舉他們的例子?(讓學生體會:用最具有代表性的、眾所周知的事實來表達自己的觀點,才會更具有說服力。)
③師:課文中的兩個人成功了嗎?讀課文,從中找出描述他們成功的句子。
――生自讀課文,找出相關句子讀一讀。
④師:他們成功靠什么?(勤奮)劃出能體現出他們“勤奮”的句子。
2、學習司馬光的例子
①大家一定還記得一年級學過的司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從這個故事可以看出司馬光小時候是個怎樣的孩子?(天資聰明)
②天資聰明的司馬光長大后取得了什么成就,他手中的鮮花是什么?“終于”這個詞說明了什么?
③司馬光怎樣用汗水和心血去澆灌的?
出示句子:
△他卻在屋里一遍又一遍地高聲朗讀,一直讀到滾瓜爛熟為止。△為了抓緊時間,他用圓木做了個枕頭,睡覺時只要稍微一動,枕頭就會滾開,他醒來后便繼續讀書寫作。他管這種枕頭叫“警枕”。
——理解第一句,“滾瓜爛熟”是什么意思?“一遍又一遍”說明了什么?
——理解第二句,“警枕”是怎樣的枕頭?他為什么要使用這樣的枕頭?(根據時間上的不同,讓學生體會:司馬光一生勤奮)
師:讀這兩句話,好好體會司馬光的勤奮。(生自由讀、齊讀)
④司馬光的事例告訴我們:“成功=一份天才+九十九份汗水”[
——自由練讀第二自然段
⑤小結:砸缸救人的司馬光從小就天資聰明,但是他依然始終如一地勤奮學習,最后寫成了名留千古的史學巨著《資治通鑒》,這就充分說明了“成功=一份天才+九十九份汗水”。
3、學習童第周的事例
①學生自學,完成下列思考題,并用自己喜歡的符號把有關的詞句畫出來:
(1)童第周的情況和司馬光相比有什么不同?
(2)童第周起步晚,基礎差,為什么他同樣取得了成功?
(3)童第周的成功說明了一個什么道理?
——學生自讀,展開小組討論。
②指名回答問題1和2,提出問題“課文中那些詞語體現了童第周的勤奮努力?”
——釋“毫不氣餒”“奮起直追”
△小練習
“直”的意思有:A挺直,使筆直;B公正的,正義的;C直爽,爽快;D一個勁兒,不斷地。
理直氣壯()急起直追()心直口快()
——“天剛亮、睡覺前、習慣”
師:從這幾個詞里,你有沒有發現勤奮的人有一個共同的特征,是什么?
(指名說)
小結:(深情地)對于時間,有人說過:時間就是金錢,時間就是力量;對于時間,魯迅說過:時間就像海綿里的水,擠擠總是有的;對于時間,老師想說:勤奮的人總覺得時間那么短,懶惰的人總覺得時間那么長。
③回答問題3,引導學生討論“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苦一分才。”這句話的含義。
④練讀課文第三自然段。
⑤讓學生根據板書小結,引導學生明確:不論天資聰明還是基礎比較差的人,只要勤奮,都可以成才。
三、拓展積累
1、出示名人名言,讀記
成功=1份天才+99份汗水。
——科學家愛因斯坦
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苦一分才。
——數學家華羅庚
我所完成的任何科學工作,都是通過長期的考慮、忍耐和勤奮得來的。——(英)達爾文
科學的未來只能是屬于勤奮而又謙虛的年輕一代。——(前蘇聯)巴甫洛夫
2、你還知道那些關于“勤奮”的格言?
3、學了這篇課文,你心中有什么感受?
4、再讀中心句:
――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梁是什么?是勤奮。[
――只有一生勤奮,才能有所作為,才能對人民、對社會做出應有的貢獻。
板書:
15說勤奮
司馬光(天資聰明)→編成《資治通鑒》
童第周(起步晚、基礎差)→完成蛙卵剝離手術
勤奮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梁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奧數網微信
ID:aoshu_2003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中考網微信
ID:zhongkao_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