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數 > 小學資源庫 > 教案 > 小學語文教案 > 四年級語文下冊教案 > 正文
2009-12-17 09:12:55 下載試卷 標簽:教師 語文 語文教材 自我介紹 診斷活動
■第一課時
[教學情況回放]:在教學第一課時的時候,我以“為什么魚、鳥等可以稱作人類的老師呢?”這一問題為龍頭,然后請學生自己讀,檢查的時候,我則請孩子們來分類讀,這樣便于理清楚文章的思路,學生們自己選擇讀的小節,自由度比較大!上課時按“魚——鳥——鯨——雞蛋——袋鼠等”的順序來讀課文的。在這個基礎上,我結合學生的讀,讓學生理解以下一些詞語:
1、教訓
(提出——給訓組詞——舉例比較兩句話中的教訓有何不同意思——結合課文有關語句理解——看到機毀人亡的慘禍這一教訓,你有何感想——朗讀)
2、未與末的比較
3、“流線體”的理解。
4、碎的寫法,以及均勻的理解(以捏物體配解說的方法理解)。
……
還讓學生在分節讀完后,整體地感知課文的脈絡,進行分段,先是學生自己分,結果分段出現了很多意料之外的方法,比如分魚類與鳥類等,學生們分的時候根本不管它們連不連在一起,于是我引導學生分段。最后,同學們明白了書上介紹人類的老師時是有詳細簡略之分的,也弄清了文章“分總”的結構。討論了“人類的老師是誰?”這一問題。
[反思]:
1、我發現在引導理解詞語上學生興趣濃,可是在讀上,學生惹我發火了,其實這不能怪學生,而是我自己沒有讀的形式要多樣,注意在形式上吸引學生,只是注重學生不會讀的時候我請他讀四五遍。提醒自己,我一定要將所有學生都放在心中,教學時要體現出來。
2、最近我發現自己課堂上時常因為學生表現不好而發火,發火的現象越發嚴重,強度越發大了,還有我的課堂上常常覺得自己要用半分鐘時間來思考該怎么教下一步……我想自己發火的原因主要是課前的預設太少,太粗,導致課堂上手忙腳亂了,這需立即改進。
■第二課時
[教學情況回放一]:
在教學第二課時的時候,我采取兩個主要環節,一是向課題課文提問,然后釋疑,二是變換角色,來講述自己(魚老師、鳥老師等)的本領。
第一個環節,學生圍繞課題提問。學生提了好些問題:
人類的老師是誰?
老師兩個字為什么要加雙引號?
動物怎么會是我們人類的老師?
難道彭老師沒有動植物厲害嗎?(一位學生問,彭老師只是我們班44位同學的老師,而動植物卻是全人類的老師,這是提出這個問題的理由。)[
我尤其欣賞這個問題,我感覺這是課堂氣氛好了起來,快樂是學習之本。
“人類是怎么樣向動物學習的,動物教我們,還是我們去觀察動植物我們自己發現的?”
王成成這樣說,我覺得這非常好。
[反思]:
我覺得我對“難道彭老師沒有動植物厲害嗎?”這一問題的態度是正確切應該的,首先學生這樣說是有個性、有思想的體現,更何況,我們人難道就一定高動植物一等嗎?普天之下,萬物同是天地的孩子,都是黃河長江水哺育成長的呀,另外我發現對于這樣似乎有“侵師人格”的問題保持開放的姿態,對于學習是很有好處的。其實這是反對客觀主義的體現,因為,對此類問題強烈反對的老師,應該是純粹的客觀主義者,他們心中只有真理,沒有對生命廣闊的胸懷,這樣教師的教學,學生的心靈能夠放松嗎?學生唯一能感受到的是恐懼。自然,在這樣的教學熏陶下,學生不可能有什么平等的意識,不可能有什么對待世間萬物都用自己的愛去呵護,這樣的語文教學是彎曲言語人格的,值得警惕。
[教學情況回放一]:
我請同學們選擇魚、鳥、鯨、雞蛋等幾個角色中的一個,以魚等老師的身份將自己的本領說給人類聽一聽,這一教學,意圖是讓學生學習運用語言(課文中介紹動植物老師們給人類的啟發的),另外,我深知,轉換角色對于兒童學習、對于文學理解來講是多么必要和有效。
在學生準備充分,登臺讀自己寫東西時,孩子們非常有勁頭,甚至還用上了對話,真像個老師呀!請看——
彭園(鯨魚老師):你們好,我是你們的鯨魚老師。
生:你好,鯨老師。
鯨魚老師:你們猜猜你們人類的海輪為什么總是走不快?
生:不知道。
鯨魚老師:因為你們的海輪不是流線體。
生:明白了。
鯨魚老師:像我這樣的就是流線體。
生:哦—
生:謝謝。
接著又是一位鯨魚老師——
鯨魚老師與同學們問好。
鯨魚老師:我是鯨老師,你們別看我又胖又大,我的游泳速度比海輪快多了。
生:為什么?
鯨魚老師:你們想知道,我就告訴你吧,我的外行是一種極為理想的流線體,在水里游泳阻力是最小的,海輪的頭雖然是圓圓的,但是她在海面是游泳的阻力大,所以開不快
再接著,還有鳥老師,貝殼老師等上臺介紹自己的本領和對人類的啟發。孩子們度過了快樂的一段時光。
[反思]
以上的教學氣氛很好,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也有所增強,原因在于:
一、學生的學習自由度增強。
為了讓學生運用書上的語言,在設計教學方案時,我設計了一個開放性的活動,那就是請學生為書中所介紹到的動物進行本領介紹,這是內化運用,內化語言,二是將自己融入書中的角色來介紹,這是角色轉換,興趣激發,從課堂的實際效果來看,這個開放性的活動應該說是好的。
二、學生的互動新鮮感備增。
以往的交流都是坐在位置上,而這節課中,學生愿意上臺為小動物們展示本領的,都要到講臺邊,這讓學生的位置發生了很大變化,隨之變化的是從未有的新鮮感,這位置的變動使得交流有了新鮮感;而新鮮感最濃厚的還是,鯨魚老師與學生之間的“師生”似的對話,這才是最有新鮮感的。學生這么投入就是這個原因,但是課堂并不僅僅是新鮮感的增加,還在于學生在這個過程中,發生了很多創造性運用書本語言的瞬間!
沒想到,小小的位置變動,漫不經心的角色轉換就有這樣巨大的作用,這到底是什么道理呢?
角色體驗的目的是實現語言的轉化、內化,有所創造、發展,培養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在玩中學)。
強調角色體驗的原因在于,從心理學上來講,學生是學習任務的承擔者,學習內容的主動建構者,教師采取創設情景的教學手段,將遠離生活的情境在課堂再現,幫助學生實現角色轉化,把體驗權交給他們,引導自主體悟;把思考權交給他們,啟發自主思考;把想象權交給他們,讓他們自主發揮充分的想象。從語言運用學上來講,角色往往決定著人的思維、情感、語言和行動。在語文教學中,從“學生”到“學生”的固定角色,常常使學生陷入“被接受”、“被教育”的傳統模式和消極狀態中,必然影響孩子在閱讀過程中充分地,有創意的活動。學生如果由“學生角色”轉換成自己喜愛的動物角色,拉近了學生與教材間的距離。這種生動有趣的教學方式,能激起學生主動參與的欲望,激發學生交流的積極性,有利于發展他們的思維和語言。
引導角色體驗的兩種角色設置方法:一是像以上案例中講到的引導學生將自己的角色轉化文本中的人物角色;二是轉化成與文本角色無關,但與自己反差較大的角色,如教師、醫生等角色。
轉化角色的關鍵是引導學生去體驗,進而建構學生的語言。這是內在的線索,是魂。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奧數網微信
ID:aoshu_2003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中考網微信
ID:zhongkao_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