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數 > 小學資源庫 > 教案 > 小學語文教案 > 四年級語文下冊教案 > 正文
2009-12-17 18:24:54 下載試卷 標簽:四年級 教案 語文
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是幾乎人人熟記成誦的小詩,其中“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中的茱萸讓許多少年產生美好的憧憬,也讓許多教師頗費思量。茱萸歷代都被作為祭祀、佩飾、藥用、辟邪之物。早在周代,茱萸就由于被視為非凡之物而被當作祭祀不可或缺的八種美果之一;在漢代,人們逐漸地認識到茱萸的多種藥物用途而開始重視培育、栽植茱萸;傳說中戰國時期的楚國王妃就佩戴著茱萸做的飾物。因此,人們對它格外鐘愛,以致形成了饒有風味的茱萸風俗,即,于重陽之日,登高暢游,攜茱萸女,插茱萸枝,佩茱萸囊,飲茱萸酒,吟茱萸詩,極盡歡娛之樂。久而久之,相沿成習。故古人又把九月九日重陽節稱為登高節、茱萸節、茱萸會。關于這一點,南北朝時的吳均在他所撰寫的《續齊諧記》中記載了一則故事:“東漢時,汝南桓景隨費長房游學累年,長房謂曰:‘九月九日,汝家中當有災,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絳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飲菊花酒,此禍可除。’景如其言,舉家上山。夕還,見雞、犬、牛、羊一時暴死。長房聞之曰:‘此可代之。’今世人九月九日登高飲酒、婦人帶茱萸囊始于此。”茱萸風俗在全國各地普遍存在,歷史悠久,只是到民國以后,由于社會的急劇動蕩,茱萸風俗才漸漸衰落,唯登高之俗尚存于民間。茱萸還可以釀酒,唐代著名隱士寒山曾有“暖暖茱萸酒,空心枸杞羹。終歸不免死,浪自覓長生”的詩句。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漢中地區茱萸主產縣佛坪縣利用當地資源,生產出了茱萸牌系列果酒、飲料,其味醇美,藥效顯著。茱萸因其本身的價值以及歷代賦予的傳奇色彩,使文人們很喜歡用它作詩料,并從不同的角度表達自己的不同心境。歷代文人筆下,以茱萸寄言親友歡娛之情的詩賦很多,其中以唐人為最。以下是筆者搜錄的唐人茱萸詩,與諸位共同品嘗。
杜甫《九日藍田崔氏莊》:“明年此會知誰健,醉把茱萸子細看。”
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朱放《九日與楊凝、崔淑期登江上山,有故不往》:“哪得更將頭上發,學他年少插茱萸。”
戴叔倫《登高乘月尋僧》:“插鬢茱萸來未盡,共隨明月下沙灘。”
盧綸《九日奉陪侍郎》:“睥睨三層連步障,茱萸一朵映華簪。”
耿諱《九日》:“步蹇強令避藻井,發稀哪敢插茱萸?”
王昌齡《九日登高》:“茱萸插鬢花宜春,翡翠橫釵舞作愁。”
楊衡《九日》:“不堪今日望鄉意,強插茱萸隨眾人。”
權德輿《酬九日》:“他時頭似雪,還對插茱萸。”《九日北樓晏集》:“風吹蟋蟀寒偏急。酒冷茱萸晚易醺。”
張鄂《九日晏》:“歸來得問茱萸女,今日登高醉幾人?”《九日》“城遠登高并九日,茱萸凡作幾年春?”
白居易《九月九日登巴臺》:“閑聽竹葉曲,淺酌茱萸懷。”《九日寄微之》:“蟋蟀聲高初過雨,茱萸色淺未經霜。”
這些詩賦予了茱萸極其濃郁的傳奇色彩,顯現著古人對茱萸深切的愛,如果要加以總結,也許可以稱之為九日詩。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奧數網微信
ID:aoshu_2003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中考網微信
ID:zhongkao_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