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數 > 小學資源庫 > 教案 > 小學語文教案 > 三年級語文下冊教案 > 正文
2009-12-17 19:08:10 下載試卷 標簽:三年級 教案 語文
看到貴報今年9月1日B3版的《“借”來的精彩》一文,對朱連清老師能夠堅持以學生為本,“從學生的狀態和實際問題出發組織教學”的做法深表敬佩。有趣的是,本人在執教這篇課文時,也曾遇到過類似的情景。在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上,本人和朱先生的做法基本一致,但在對課文的理解和把握上,卻與朱老師有不盡相同之處,F回想當時課堂上的情景,概述如下。一孔之見,以供商榷。
現場:
生:老師,我認為題目中的“三借”芭蕉扇不準確,應該是“四借”。
師:這個同學的問題提得好。究竟是不是“三借”呢?請大家仔細讀課文,然后把你的想法大膽地說出來。
(學生認真地讀課文、思考、討論)
生1:我贊同剛才那位同學的意見,應該是“四借”。第一次是孫悟空去借扇子,鐵扇公主不但不給,反而把孫悟空扇出五萬多里;第二次是孫悟空變作小蟲兒借來假扇子;第三次是孫悟空變作牛魔王借扇子;第四次是孫悟空打敗牛魔王借來了扇子。
生2:我不贊同這位同學的觀點。文章主要通過寫孫悟空借芭蕉扇來表現他的機智勇敢。第一次孫悟空去見鐵扇公主,只是表達了借的想法,并沒有得到扇子,也沒有什么行動,不能算作真正的“借”了一次。后面三次才真正寫出了孫悟空“借”的本領。所以應該是“三借”。
(這位學生的發言贏得了大多數同學的贊同)
……
生:老師,我認為不能稱為“三借”。因為第一次是孫悟空“逼”鐵扇公主拿出扇子,第二次是“騙”來扇子,第三次是通過打敗牛魔王“搶”來扇子,不能稱為“借”。
師:這個問題提得更好。請同學們結合課文討論一下,你是怎樣理解“借”扇子的?是不是題目中的表達不夠準確呢?
(學生討論得很熱烈)
生1:我認為應該稱為“借”。孫悟空變小蟲兒,變牛魔王,戰牛魔王,目的都是拿來扇子,撲滅大火,既能保師傅去西天取經,也為當地老百姓免除災難。這正反映了孫悟空嫉惡如仇,機智靈活,勇于戰勝邪惡的可貴精神。孫悟空斗智斗勇,不能說是“逼、騙、搶”。
生2:我補充一點。我查過字典,“借”的意思是暫時使用別人的物品或金錢。孫悟空向鐵扇公主要芭蕉扇,只是想扇滅大火,不是想占為己有。我知道,大火扇滅后,孫悟空又把扇子還給了鐵扇公主。有借有還,正反映了孫悟空的正直守信,用“逼、騙、搶”等詞語都不準確,應該是“借”。
。ㄈ嗤瑢W和聽課老師不約而同地鼓起熱烈的掌聲)
……
重溫這段場景是想說明,理解這篇文章的關鍵處正是在“借”字上。如果照朱先生的認識,應該是“一借、二逼、三騙、四搶”,這
樣的話,好像既不是三次,也不能稱為“借”,題目中的“三借”就是不準確的了。其實,我覺得該文妙就妙在這個“借”上,把握好它,才能真正理解作者的高明之處和良苦用心。不知我和我的學生在上面這堂課中是否做到了這一點。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奧數網微信
ID:aoshu_2003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中考網微信
ID:zhongkao_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