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數 > 小學資源庫 > 教案 > 小學語文教案 > 四年級語文下冊教案 > 正文
2009-12-18 00:39:34 下載試卷 標簽:教師 語文教材 語文 志愿案例
師:我們再看看插圖,聯系“側坐莓苔草映身”這句話,想一想,說說你有什么發現?
生:老師,圖畫錯了!旁邊的草并沒有遮住孩子身上。應該在孩子的身邊再畫一些草。
生:不對,是寫錯了!要寫“身映草”才對。
師:是寫錯了,還是畫錯了?還是有其他原因?請大家開動腦筋,分組討論(學生分組進行討論)。
師:有沒有不贊成畫錯了,也不贊成寫錯了的同學——說給大家聽聽?
生:過路人看孩子時可以說“草映身”。
生:從旁邊的路上看孩子,也可以說“草映身”。
師:真聰明!觀察的多認真,真會動腦筋,想得多有道理,其他的同學再看看圖,對不對呢?
評析:
《課文課程標準》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語文學習方式,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應為學生提供參與學習,體驗成功的機會。在探究性學習中,通過設置問題情景,讓學生獨立、自主地發現問題,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并能應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究疑難問題。本課中,我啟發學生:“想一想,有什么新發現?”鼓勵學生對課文質疑。學生有了新發現:是文字錯了,還是插圖錯了?插圖中的“草映身”看不出。一時學生們議論紛紛。我就進一步啟發,讓學生討論,發散思維是探究的主要形式,學生們七嘴八舌,抒發出自己的獨到見解,從發現問題到問題得到解決,學生思維在教學活動過程中得到訓練。教材的編排意圖,插圖的意義得到充分的體現。
古人云:“學貴有疑”,“學則有疑”。有了“疑”才會去探其究竟,方會獲得新知。可以說,生疑是探究的開始,解疑是探究的過程,答疑則是探究的成果。因此,在學生質疑、解疑的過程中,教師要始終扮演好“配角”,要起好“主導作用”,以確保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生在質疑——解疑——答疑的過程中,發揮學習主動性,積極參與性,從而使學生的探究能力得到充分的培養。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奧數網微信
ID:aoshu_2003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中考網微信
ID:zhongkao_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