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數 > 小學資源庫 > 教案 > 小學語文教案 > 五年級語文下冊教案 > 正文
2009-12-18 15:54:45 下載試卷 標簽:五年級 教案 語文
一首清新明快的歌,也像一幅淡雅平實的畫。并不激越高亢,也不絢麗多彩,但歌聲是支老師自己的歌聲,色調是支老師自己的色調。似乎可以說,清新明快是支老師教學的基調;淡雅平實是支老師教學的主要特色。
這里的“《第一場雪》教學實錄”,是支玉恒老師1989年在全國閱讀教學觀摩大會上為參賽教師所做的示范課。這節課,給全國的小學語文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至今,人們猶在興致盎然地談論著。在教學中,支老師以他揮灑自如、靈活機智的教學藝術引導學生積極主動、有情有趣地進行學習,收到了很好的課堂教學效果。支老師的整個課堂教學結構是:首先“整體入手,初理全文”——宣示學習目的,對課文內容進行整體把握,為深入細致地進一步閱讀作了鋪墊;第二,“變序教學,讀中引悟”——從成都兒童的實際出發,抓住學生心理,由學生認為寫得最美、最感新奇的“下雪部分”學起(巧妙而有效地突出了重點),充分運用朗讀的方法,讓學生深入理解、體會(關于朗讀后面還要詳述);第三,“大膽取舍,以少求多”——用極其簡練的手法處理課文第一、四段,支持了重點段的詳學、精學;最后,“介紹背景,畫龍點睛”——掌握最佳時機揭示寫作背景,破釋了題意,深化了主題。從整個教學構思來看,支老師的安排是頗具匠心的。他既能居高臨下地把握教材,駕馭課堂進程;又能切合實際地設計教法,啟發學生讀、悟。支老師講得不多,主要是關鍵之處點撥,問題之間銜接過渡,重點之處強調,思路阻塞之處疏通。所有這些,又往往是通過“讀”來解決的。
對語文教學中的“讀”,過去研究得很多。但如支老師這般嫻熟地運用卻很少見到。他對讀的要求是有層次地逐步提高。第一遍讀,主要是讓學生了解內容梗概;第二遍讀,主要讓學生理解課文;第三遍讀則是讓學生吟哦揣摩,既是對語言文字的深入理解,又是對語言文字的反復玩味。讀中的輕、重、緩、急、虛、實、濃、淡、剛、柔、隱、現,均扣緊語言文字,而又不離整體形象。語言幽默而得體,教態莊重而自然。支老師對學生提出要求:誰能把雪“讀得很大很大”,誰能把山村靜夜“讀得很靜很靜”,誰又能把雪景“讀得很美很美”。看來,學生只有把自己置于課文情景之中,讓自己和作者心靈溝通,同作者一起去觀察、去體會、去想像、去思考,方能活生生地顯出語言文字的“形”,美滋滋地讀出語言文字的“味”。言有盡而意無窮,形似散而韻味濃。下課鈴響了,孩子們還沉浸在美麗的雪景中。
教學是科學又是是藝術。教學的藝術化也許是對教學的更高要求,但任何藝術之花必定根植于肥沃的土壤上。支老師有很扎實的教學基本功,更可貴的是他鍥而不舍、精益求精的教學態度。《第一場雪》課文中有兩處使用了“簌簌”這個詞,支老師查閱詞典,請教同事,引證實例,課堂上引導學生準確地理解作者兩次使用“簌簌”的不同意義。他對課文中“毛茸茸、亮晶晶”、“蓬松松、沉甸甸”等許多作者匠心獨運的句子,都煞費苦心地鉆研琢磨,課上引導學生深刻領會作者遣詞造句的妙處。
支玉恒老師的教學實踐,自始至終與教學研究結合得很緊。他肯動腦子,肯下功夫。似乎可以說,他的教學實踐正是教學研究的結果,他的教學研究又正是教學實踐的產物。理論來自實踐,又返回去指導實踐。近幾年來,支老師在全國各地上過許多觀摩課,慕名而去聽過課的教師逾數十萬,大家感到他的課值得咀嚼、回味,不僅使自己看到了怎樣教,而且使自己思考,為什么他要這樣教。一堂普普通通的小學語文課,給大家打開了思路,開拓了教學研究的空間。這里我們姑且把支老師的教學風格概括為實、新、活、深、巧幾點。
一是實在。支老師教的語文課,是名副其實的教師指導下的學生讀書課。學生在“讀”中求懂、求通、學會、會學。“讀”是我國傳統語文教學的精粹。由于漢語言文字固有的音韻美、意境美、形象美以及文章思路的邏輯美,文章結構的嚴謹美,都需要通過有指導、有要求的反復吟誦,品嘗“文中味”,悟出“文外味”,回味出語言文字、文章的余音、余韻和余意來。支老師抓住了“讀”這個基本訓練方式,以讀引思,以讀悟法,從讀學寫。以讀為基礎、為紐帶,使語文教學的其他多項訓練也得到了落實。支老師執教《第一場雪》中的“讀”,曾在成都會場上引起了轟動。這一課的重點段(二三兩段),他基本上沒“講”什么,所有的問題(如對詞語的理解、對句子的剖析、對結構的認識、對情感的體會、對內蘊的領悟、對表達方法的學習等等),都是通過讀來感受、來把握的。一、四兩段更是僅用讀來解決的。學生學到的東西,都是他們自己智力勞動和情感體驗的實實在在的成果。他的課堂教學沒有任何形式主義的“走過場”。他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表述美麗的雪景,但懷疑學生所說的是事前所準備的。他立刻停止了這項活動。這種堅決的求實態度和斷然改變原定計劃的教學作風,在一千多人的公開教學的情況下,幾乎是絕無僅有的。扎扎實實的語言訓練,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教學效果,反映了支老師務實、求實、樸實的一貫教學風格。
二是新穎。支老師對每一課書的教學都有新的創造、新的追求。求新不是追求新奇,而是在求實的基礎上的相機變化。教學是科學,對教學過程的客觀規律的認識,有一個不斷深化的過程;教學也是藝術,教學過程中的有序、變化、和諧與教學內容的形象性、情感性及新穎性,都應盡可能滿足學生的審美需求。他的《第一場雪》,在引導學生把握課文整體內容、變序教學、重點與非重點的詳略不同處理手法、放在課尾的畫龍點睛式的背景介紹等等,都具有很強的創新性。1991年支老師在哈爾濱教學時,針對“冰城”學生熟悉冰雪的實際,把教學的重心放到讓學生學習作者是如何運用語言文字來表現這美麗的雪景之上,抓住那些乍看平易而可推敲的語句,讓學生琢磨、品味,從而使學生不僅通過語言文字“重溫”了美麗的雪景。而且領悟到這美麗的雪景是怎樣表現出來的。
三是靈活。在求實、求活的基礎上,支老師的語文課堂教學是很“活”的,不是課堂上熱熱鬧鬧,而是學生思維的活躍。支老師在課堂上的點撥是很有功夫的。何處點撥,何時點撥,如何點撥,都有講究。在學習“雪后”一段時,支老師用富有激勵性的口氣說:“雪景這么美,誰能美美兒地讀一讀?用你的朗讀把大家帶到廣闊的雪野中去游覽一番!”一個學生讀得尚好,支老師頗為風趣地說:“讀得不錯,但她剛剛把大家帶到雪野的邊兒上,誰能再把大家往里邊帶一帶呢?”一個孩子讀得反而不如前者。支老師又非常風趣地說:“剛才那位同學把我們帶到了雪地邊上,這位同學又把我們帶出來了!”同學們都開懷地笑了。用這樣的語言來進行情緒激勵,提出學習要求,作出學習評價,取點好、時機好、方法好,不但風趣幽默,也使學生成為情景的主動參與者,而不是完成某項訓練任務的被動接受者。再如理解“預兆”這個詞,支老師連續運用反詰、歸謬等方法,使學生通過自己的思考,比較詞語間的細微差別,得出正確的學習結果。據我來看,這種點撥至少有下列作用:一是給學生提供學習新知識所缺乏的必要的知識背景,使之順利地完成由已知向新知的過渡;二是給學生在學習方法上以指導,當他們在學習上處于“山重水復疑無路”之時,略加指點,幾經回環,達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三是給學生思維活動導向、牽線搭橋,使學生的思維活動由表層逐漸轉向深層。
四是深刻。支老師的課,非常注意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文章、語句的內蘊,絕不停留在表面情節之上。對比兩個“簌簌”的不同用法,不但區別了詞義,而且使學生體會了不同事物的不同動態;兩個細節(“銀條兒”、“雪球兒”)的討論,不但讓學生體會了雪景的美妙,而且使學生深刻地領悟了不同的物體,在不同的情況下所呈現的不同質感,領悟了作者細致入微的觀察體驗,和精確巧妙的遣詞造句;課程最后的背景介紹,不但回顧了課題,體會了作者情感,而且一下子大大地深化了中心思想,使“下雪”這種看起來是純自然的現象,與人們的情感世界,與國家的經濟生活聯系了起來;研究“山村靜夜”怎么又有那么多聲響,不但使學生理解了“以動襯靜”這種反襯的寫作技巧,而且隱隱地溶入了“靜中寓動、動中寓靜”的辯證思想的啟蒙教育,拓寬、加深了語文教學的教育功能。
五是巧妙。支老師非常講究教學設計,又具有很強的課堂調節、機變的能力,這就使他的課堂出現了許多靈巧、奇妙的教學活動。上述的一些例子,已經對這一點有所反映。我們再來看這一個細節:上課不久,支老師請學生發言概括全文主要內容。兩個學生發表了兩種見解。支老師馬上讓學生根據這兩種說法講一下課文怎樣分段。這樣一個短短的教學環節,不僅使課文主要內容有了兩種不同但都正確的表述方法,而且帶出了兩種不同但也都正確的分段方法,同時還使學生明白了內容表述與結構分析的有機聯系。這樣的教學活動,肯定不是課前設計就緒了,而是上課時根據課堂情況靈活調節增加的,從方法到效果確實都很巧妙。這里再說一下背景介紹的時機。如果不是放在最后“畫龍點睛”,而是像常規那樣上課一開始先介紹背景,就會與體會作者情感、與深化主題完全脫節,成了一種無用的形式。同樣一個教學活動,安排在不同的時機,效果全然相反。構思之巧妙,可見一斑。方法是知識更高階段的抽象。支老師對教學方法運用之妙,在于他豐富的知識涵養,還在于他對教材鉆研得很深。所謂“得心應手”“心領神會”,即對教材以心領悟之,真正弄懂了,弄通了,方能“神會”,方能言運用巧妙。
我認識支玉恒老師已有十幾個年頭了,聽過他不少課,讀過他不少文章,也曾在刊物上評論過他的課。支老師的小學語文教學是成功的。他的課堂教學已經形成了他自己的風格。他的文章也都具有相當高度的理論水平和實踐價值。支老師擔任過教師、校長、教研員、教研室主任,但他始終不脫離教學實際,經常親自上課,不斷從教學實踐中汲取營養,也從廣大教師那里學習新鮮經驗,更重要的是他非常注意學習教育、教學理論。他善于把別人的經驗和書本知識經過消化、過濾、吸收,變成自己的東西。幾年來,他撰寫了逾百萬字的論文并出版了專著。我們不能不承認他是一個學者型的優秀教師。這也是廣大教師應該逐步努力做到的。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奧數網微信
ID:aoshu_2003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中考網微信
ID:zhongkao_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