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數 > 小學資源庫 > 教案 > 小學語文教案 > 五年級語文下冊教案 > 正文
2009-12-21 23:46:50 下載試卷 標簽:教師 教案 自我介紹
教學目標
1.理解詩句內容,體會中國工農紅軍戰勝各種艱難險阻,完成二萬五千里長征的革命英雄主義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2.學會2個生字;解釋“只等閑、盡開顏、萬水千山”的意思;并且體會詞語在詩句中所含有的思想感情。
3.聯系上下文理解詩句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教學重點及難點
1.弄懂詩句中詞語的意思,體會課文的思想感情。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學習課文中的生字詞。
2.了解課文的大意。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1.請大家回憶我們曾經學習過哪些描寫紅軍長征的文章?你能談談自己的感受嗎?
2.在我國的革命歷程中,有一次偉大的壯舉,有一座不朽的豐碑,那就是舉世聞名的二萬五千里長征。
3.今天,讓我們一起來學習一首詩──長征。
二、解題,補充課外資料
1.讀了課題,你查找了哪些與長征有關的資料?
(1)介紹有關二萬五千里長征的資料。1934年,由于王明左傾機會主義路線的錯誤,導致了紅軍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紅軍不得不離開中央蘇區根據地,開始二萬五千里長征,北上抗日。在長征的途中,黨中央召開了遵義會議,確立了毛澤東的領導地位,結束了王明錯誤路線的統治,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
(2)介紹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的路線。
教師投影出示紅軍長征的地形圖。
紅軍第一方面軍在1934年10月從福建西部的長汀、寧化和江西的瑞金等地出發,經過福建、江西、廣東、湖南、廣西、貴州、四川、云南、西康、甘肅、陜西等十一個省。在整個長征的途中,紅軍爬雪山,過草地,歷盡了千辛萬苦,擊敗了敵人的多次圍追堵截,連續行軍二萬五千里。終于在1935年10月勝利到達陜北根據地。1936年10月,紅軍第二、四方面軍也到達陜北與紅一方面軍會師。這首詩就是毛澤東同志在1935年10月長征即將結束的時候寫的。
(3)有關作者毛澤東的資料。
(4)介紹這首詩的體裁。
這是一首七言詩。所謂的七言詩就是七言八句。言,就是字,每行有七個字,一共有八句話。就是七律。七律詩中間四句兩兩相對應,而且朗讀的時候還有和諧的韻律與鮮明的節奏。
2.教師小結:非常感謝同學們給大家帶來的這些資料。通過同學的介紹,我們知道這是一首七言律詩,那么,現在我們自由讀讀這首詩,體會舒適的韻律與節奏。
3.學生自由朗讀這首詩。
4.教師小結:這首詩一共有八句話,每兩句子為一聯,分別被稱作首聯──頷聯──頸聯──尾聯。
三、再讀詩句,質疑解疑
1.讀讀全詩,找出不理解的詞語,標畫在書上,提出來,我們共同解決。
2.學生質疑。(字詞)
3.根據大家的提問,運用查字典、聯系上下文的方法,進行自學。
4.學生匯報交流,集體解疑。
遠征:指兩萬五千里長征。
只等閑:等閑是平平常常的意思。只等閑表現了紅軍戰士不怕艱難險阻、一往無前的精神。
萬水千山:“萬”和“千”都不是實數,在課文里是指無數的山、無數的水。
逶迤:彎彎曲曲連綿不斷的樣子。
騰:向上跳躍,起伏跳躍。
細浪:翻著浪花的細流。
云崖:高聳入云的山崖。
磅礴:氣勢雄偉。
開顏:臉上露出笑容,內心充滿喜悅。
5.交流解疑后的感受。
四、指導朗讀,教學生演唱《長征》
五、布置作業
1.思考每句詩的意思。
2.把不理解的地方標畫在書上。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的內容,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背誦課文。
教學過程
一、讀全詩,領會詩句的意思
1.自由朗讀全詩,想想這首詩的作者是誰?
2.作者在怎樣的背景下創作的這首詩?
二、抓字眼、明詩意;想詩境,悟詩情
1.學習首聯。
(1)請同學們讀讀首聯,有哪些語句不理解?
(2)學生質疑。
(3)師生共同解疑。
理解“等閑”
表面的意思:等:等于、等同;閑:空閑、閑置;等閑:如同空閑、等于閑置。
引申的意思:把這個詞帶入詩句中,聯系上文說說“等閑”的意思。(平常、算不了什么,無足重輕。)
理解“只”。
投影出示:
(4)讀首聯,讀出語氣。
(5)同學之間評讀。
(6)紅軍戰士把什么看作平常的事?
(7)長征時,戰士們遇到了哪些困難?從這句詩中的哪些詞可以體會出來?(理解“千、萬”的含義。)
(8)紅軍戰士面對困難,有怎樣的態度呢?從哪些詞與中可以看出不怕困難?
(9)用自己的話說說首聯的含義。
(10)再次朗讀首聯,想想表現了紅軍戰士什么樣的精神?(不畏艱險的大無畏精神)
2.學習頷聯。
(1)讀讀這一聯,找出哪些是難以理解的詞語?(五嶺逶迤、烏蒙磅礴)
(2)哪些詞是說明紅軍戰士不怕困難的?
(3)你是怎樣理解“騰細浪”“走泥丸”的?
(騰:翻;細浪:細小的浪花。騰細浪:翻著浪花的細流。走:滾動;泥丸,泥球。走泥丸:小泥球在腳下滾動。)
(4)投影練習:
把()比作翻著的細小的浪花。
把()比作()。
(5)再讀這一聯。
A.用“不僅……而且”回答。(不僅寫出了長征的艱難,而且表現了紅軍藐視困難的英雄形象和高大的形象。)
B.朗讀頷聯。
3.學習頸聯。
(1)如果說頷聯是千山的寫照,那么頸聯就是萬水的說明。
(2)找出不理解的詞語。
(云崖:高聳入云的山崖。鐵索:大渡河上的13根鐵索。暖:暖的感覺;寒:寒氣逼人的感覺。)
(3)說說這兩句的大意。
(4)質疑:為什么說暖、寒?
(5)討論歸納:
暖──1935年5月,紅軍巧渡金沙江。金沙江形勢險要,敵人控制得很嚴。但是紅軍在渡口俘虜了過江偵查的兩只敵船,活捉了守衛在對岸的敵兵。不費一槍一彈,奪取了對岸的陣地,使大部隊巧渡成功。
寒──瀘定橋高懸在大渡河上,當時橋上的木板已經被敵人抽掉,渡河的勇士們手攀鐵索,冒著對岸敵人密集的槍林彈雨前進。不怕流血犧牲,終于奪下了瀘定橋。“寒”表現了紅軍戰士飛奪瀘定橋的驚險悲壯。
(6)再讀這一段。體會思想感情。
4.頷聯、頸聯的小結
從這兩聯的哪些詞句中可以看出“紅軍不怕遠征難”?是怎樣看出來的?
(1)討論后回答。
(2)這里所說的困難僅僅指千山萬水嗎?
(3)除去這些自然界中的困難,還會遇到那些困難呢?
學生甲:萬水千山不僅僅指自然界的困難,還泛指所有的困難。
學生乙:紅軍在長征的過程中遇到了各種艱難險阻。比如:在長征中,天上每日幾十架敵機偵查轟炸,地上有幾十萬的大軍圍追堵截。途中遇到了各種各樣的艱難險阻。
(4)再讀這兩聯,體會思想感情。
(5)這兩聯在寫法上有哪些特點呢?
(6)學生討論自學。
學生甲:這兩聯,兩兩相對,就被稱為對仗。
五嶺逶迤騰細浪。
烏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橋橫鐵索寒。
學生乙:我發現這首詩押an的韻。
(7)自由朗讀。
第三課時
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練習背誦。
教學過程
一、復習上節課的學習內容
1.回憶前三聯的內容。
2.想一想前三聯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讀。
二、學習尾聯
1.讀尾聯。
2.岷山──紅軍長征翻過的最后一座山。此時,紅軍戰士是一種怎樣的心情?
3.讀出這種心情。
4.理解:
(1)更喜:對勝利充滿信心。
(2)盡開顏:
投影出示:
什么人“喜笑顏開?”
(紅一、四方面軍以及所有的革命軍民)
5.品讀。
三、總結全詩
1.談談你學完全詩后的感受。
2.那些詩句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為什么?
3.紅軍戰士的哪些品質值得你學習?
四、吟誦詩句,背誦詩文
1.反復朗讀課文,運用停頓、節奏、重音等讀音技巧,再現詩中意境。入情朗讀。(可以采用配樂朗讀。)
2.檢查背誦。
五、作業
1.朗讀并背誦。
2.預習下一課。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點評:
重慶九龍坡區是我社第一批參加實驗的實驗區,它們從2001年參加課改以來,通過抓集體備課促進教師專業素質發展,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以上就是該區在暑假期間組織教師備課的全部成果。看了之后,我有一些話要說:
一、感動。這些教案是九龍坡區教師在區教研室的帶領的幫助下,經過一個暑假的辛勤工作研究出來的,是冒著重慶的酷暑做出來的,這種團結、協作、奮斗的精神實在令人感動。更令人感動的人,他們愿意將自己的研究成果無私地奉獻出來,給全國的實驗老師提供備課的思路。所以,我想老師們在看到這些教案時,不應該竊喜又有了應付檢查的材料,不應該產生偷懶的想法,因為這是彼時彼地的教案,不一定都適合你。老師們要感謝他們的最好方式是,對他們的教案提出自己的意見,或者提出自己的教案,這樣才能形成共同研究的良好氛圍。
二、感想。九龍坡區探索出來的集體備課、網絡備課曾經在天津的經驗交流會上介紹過,當時我就覺得這是一種很好的教研形式。它發動集體智慧、群策群力,準備出一份水準較高的教案,同時還省去了老師大量的無謂勞動,老師完全可以把這個時間用在學習提高上。面對這樣一份相對“標準化”的教案,老師需要做什么呢?第一需要做的是根據本班的實際情況調整、完善教案;第二更需要做的是記好“教學反思”,看看自己在實施教案的過程中,有哪些需要改進的地方,大到整個的設計思路,小到某一個問題的提問方式,都可以重新思考,雖然本課時不能重復,但長期經過這樣反思,將對自己教學水平的提高很有幫助。
三、感慨。小學語文課改已經進入了第五年,第一批參加課改的老師和學生也用到了五年級上冊教材。課程改革對老師觀念的沖擊是顯而易見的,師生在此過程中的收獲也是有目共睹的。但綜觀近一年多的課程改革的進展,使人不禁有“慢”下來,甚至是“走老路”的感覺。個中原因自然是很復雜的,但我以為大致有三:第一是經過課改初期的“激情燃燒”,這時已經有些疲塌了;第二越來越到小學畢業之時了,對如何考評尚不清楚;第三受某些專家的影響,加之一些瓶頸問題無法突破。而重慶九龍坡區的這些教案給我強烈感受是,老師的探索熱情并沒有衰減,改革的動力并沒有消失,他們為自己前幾年取得的成果而自豪,也為自己以后將取得的成果而充滿信心。所以,參考、學習這些教案的老師,不光得到了某些備課上的便利,更應該為他們的精神而感動。(人民教育出版社小語室王林)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奧數網微信
ID:aoshu_2003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中考網微信
ID:zhongkao_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