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關之戰的歷史故事
來源:網絡 2010-03-01 11:18:55

清順治元年(大順永昌元年,1644)四月,攝政王多爾袞率八旗軍與明總兵吳三桂合兵,在山海關內外擊敗李自成大順軍的重要戰役。
崇德八年(明崇禎十六年,1643),清帝福臨年幼,輔政的多爾袞洞悉明朝連年與農民軍交戰,已呈土崩瓦解之勢,認為入主中原時機已到。順治元年正月,多爾袞以清帝名義致書大順軍,提出協謀同力并取中原的策略,李自成未予理會。四月初九,多爾袞以奉命大將軍統率滿、蒙、漢八旗軍十余萬人,離盛京(今沈陽)西進。十一日,至遼河,聞李自成大順軍于三月十九攻取京師(今北京),明朝已亡,遂采納明降將洪承疇建議,決意率兵經密云(今屬北京)、薊州(今天津薊縣)一帶南下,直趨北京。
從而,由攻明轉為與李自成爭奪全國的統治權。吳三桂率兵4萬原駐守寧遠(今遼寧興城),阻止清軍徑入山海關。在大順軍直逼京畿時,吳三桂奉命率兵進關入衛京師,行抵豐潤(今屬河北),聞京師已破,崇禎帝朱由檢自縊,遂折返山海關。李自成乃令明降將唐通領兵8000赴山海關招降。吳三桂反復思慮后決意歸順,率軍離山海關進京,行至永平(今盧龍)西沙河驛時,遇從北京逃出的家人,得知父吳襄在京遭農民軍拷掠,愛妾陳圓圓被奪占,于是頓改初衷,打著為崇禎帝復仇旗號,拒降李自成,還師山海關,襲擊唐通部。李自成聞訊,即召文武大臣商討對策,確定征撫兼施。在唐通一再告急求援時,李自成于四月十三偕權將軍劉宗敏等率兵約10萬(一說6萬)向山海關進發。為爭取吳三桂,攜吳襄隨軍同行。吳三桂料不能敵,遂遣使致書多爾袞求援。清軍在翁后(在今遼寧阜新境)遇吳三桂使者,遂改道從連山(在今葫蘆島市境)、寧遠一線日夜兼程,疾趨山海關。李自成對清軍情況不明,行動遲緩,廿一日才抵達山海關下,在石河西岸與吳三桂部成對峙之勢。當晚,清軍進至山海關外15里處一線集結。山海關北依角山,南傍渤海, 城高墻堅, 外筑羅城、翼城互為犄角,易守難攻。守軍除吳三桂部外,還有山海關總兵高第部1萬、鄉勇約3萬人。李自成抵關當日,向吳三桂發出逼降通牒,遭拒絕后,一面令唐通、白廣恩部近2萬人從一片石(今遼寧綏中九門口)出邊立營,斷吳三桂退路,一面以主力6萬分別對西羅、北翼和東羅城猛攻。吳三桂以主力列陣于西羅城石河以西一線,阻止大順軍攻關。雙方激戰于西羅城附近,守軍為擺脫困境,詐降誘大順軍數千人抵近城垣,在城上突發火炮。大順軍死傷甚眾,被迫后撤。在北翼城,大順軍利用居高臨下地形,猛攻城垣,激戰至翌日黎明,迫守軍一部投降。但因其他各城未下,大順軍未能進據羅城。廿一日夜,唐通部在一片石被清軍擊敗,余眾退入關內。經一日激戰,多爾袞已知大順軍虛實,遂采用以逸待勞、后發制人的慎戰之策,欲待大順軍與吳三桂部連戰疲憊時,突出奇兵,一舉取勝。
廿二日晨,吳三桂見情勢危急,帶隨從沖出重圍,至關城東二里的威遠堡向多爾袞剃發稱臣,歸降清軍,請其入關進擊大順軍。多爾袞見吳三桂歸順非詐,遂偕和碩英郡王阿濟格、多羅郡王多鐸率勁旅8萬,分別從南水門、北水門、關中門進入關內,令吳三桂部系以白布為號任前鋒。大順軍因攻堅一晝夜未能奪關,乃改取野戰,自角山至渤海投入全部兵力,布一字長蛇陣,成決戰架勢。多爾袞以吳三桂部為右翼迎戰,重兵則鱗次列陣于渤海濱大順軍陣尾薄弱處,待機出擊,并告誡各部不得急進。大順軍不明清軍意圖,仍按原計劃向吳三桂軍緊逼,令旗左右揮動,來回沖殺。吳三桂因有清軍壓陣,頑強抵御。時狂風揚沙,咫尺不見,雙方展開肉搏,大順軍不顧傷亡,把吳三桂部團團圍住,血戰至中午,雙方均已疲憊,損失甚眾。多爾袞見勢,急令阿濟格、多鐸各率2萬精騎,乘風勢、揮白旗,對陣直沖大順軍。大風漸止,疲憊的大順軍見清軍驟至,猝不及防,陣腳漸亂,傷亡慘重,劉宗敏中箭傷。戰至午后,李自成見無法挽回頹勢,急令余部且戰且向永平方向撤退。當清軍追至范家店,李自成殺吳襄以泄忿,率余部于廿六日退回北京,旋又棄京西撤。此戰,李自成大順軍對清軍入關助戰毫無準備,同時缺乏對清軍騎兵作戰的經驗,終為清軍所乘,精銳遭受重創,未能再起。清軍乘勢占領北京,取得全國政權。
相關文章
- 小學1-6年級作文素材大全
- 全國小學升初中語數英三科試題匯總
- 小學1-6年級數學天天練
- 小學1-6年級奧數類型例題講解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練習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知識點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教案匯總
- 小學語數英試題資料大全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末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中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語數英單元試題整理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