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戰的歷史故事
來源:網絡 2010-03-03 11:00:36

爆發于公元222年,是三國時期吳國(孫權)和蜀漢(劉備)為爭奪戰略要地荊州八郡而進行的一場戰爭,也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一次著名的積極防御的成功戰例。
編輯本段戰役背景
曹丕廢掉漢獻帝后,建立了魏國,接著劉備和孫權也建立了兩個國家。荊州之戰,關羽和他兒子關平被吳王孫權殺害。劉備不聽丞相諸葛亮和趙云的勸告,決定傾全國之力,攻打吳國,為關羽報仇。孫權在幾次求和都大敗的情況下,只好派出年輕的陸遜為都督,前去阻擋。
編輯本段戰役起因
東吳孫權占領了荊州,破壞了劉備的隆中戰略(《隆中對》說“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暗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于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 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使劉備不具備統一的條件,劉備若想滅曹魏或者滅孫吳,依照《隆中對》來說,他都必須奪回荊州,否則他只能依靠蜀道難割據一方。劉備無論是為了自己的帝業,還是報國仇家恨,他都必須奪回荊州,但是由于他過于急切的想奪回荊州,在蜀國沒有做好準備的情況下,劉備就匆忙發兵了。
編輯本段戰役內容
雙方有幾次交鋒,都有勝負,后來陸遜采取防守的戰略,堅守不出。這一戰略打亂了劉備速戰速決的計劃。因為蜀國位于丘陵一間,運糧十分不方便,再加上當時的天氣十分悶熱,這使蜀軍十分低落。于是劉備命令士兵助手與樹林茂密之處。并且將營地連看駐守,陸遜認為發動襲擊的機會已經來迎。就發動了,火燒連營700里,打敗蜀軍接觸了蜀軍對威脅。
公元208年赤壁之戰以后,轄有長江南北八郡的戰略要地荊州為曹操、劉備、孫權三方所瓜分。曹操占據南陽和江夏北部,孫權據有南郡和江夏南部,劉備則奪取了長沙、武陵、零陵、桂陽四郡。公元210年,在劉備的請求和魯肅的規勸之下,孫權又把位于長江北岸的戰略要地借給了劉備。這樣一來,劉備實際上就基本控制了荊州。不久,劉備又先后奪取了益州和漢中,歷史上魏、吳、蜀三國鼎立的局面就這樣形成了。漢中和荊州是蜀漢的兩個戰略基地,從漢中可以北出潼關,攻打洛陽;從荊州北上可以經襄陽攻打許昌,東下則可以直搗吳國的腹地,使蜀漢處于進可以攻,退可以守的有利地位。
處于長江中、下游的東吳政權,面對劉備勢力的迅速發展,深感不安。只是由于當時雙方合力抗曹尚是共同的戰略目標,這一矛盾才暫時未曾激化。到了公元211年,孫權占據交州(今廣東、廣西)后,力量進一步擴大;而當時曹操正忙于兼并關中馬超、韓遂勢力,穩定后方,無暇南顧。孫權便趁這個機會向劉備索還荊州,而劉備則以“須得涼州,當以荊州相與”為藉口拒絕歸還。兩國矛盾日趨尖銳,曾一度以兵戎相見。最后雖然達成了平分荊州的協議:以湘水為界,孫權占有江夏、長沙、桂陽,劉備據有南郡、武陵、零陵,但是兩國間的矛盾并未真正消除。
公元219年,孫權乘蜀漢荊州守將關羽率軍北攻襄陽、樊城,與曹魏大軍激戰不已,造成后方空虛之際,派遣大將呂蒙“白衣渡江”,襲占關羽的后方基地江陵。關羽聞訊后倉猝率軍回救,結果兵敗被殺,孫權遂占有了整個荊州。這樣一來,孫、劉矛盾便全面激化,最終導致了夷陵之戰。
公元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史稱蜀漢,年號章武。一個月后,劉備決定大舉攻吳,企圖為關羽報仇,奪回荊州。魏文帝曹丕見到孫劉聯盟內部分化瓦解,不勝高興,并乘機煽風點火,多方尋找機會以加劇吳蜀之間的矛盾沖突,好坐收漁人之利。蜀漢方面諸葛亮、趙云等絕大多數大臣、將領都看到了大舉攻吳對蜀不利,因此再三規諫劉備不要出兵攻吳。但是,正在氣頭上的劉備絲毫也聽不進這些意見。
至于孫權方面,在奪得了荊州之后,為了鞏固既得利益,也不愿再加劇吳蜀之間的沖突,曾兩次遣使主動向劉備求和,但均為劉備所斷然拒絕。東吳南郡太守諸葛謹(諸葛亮之兄)也曾給劉備寫信,向他陳說利害,希望劉備停止攻吳行動。劉備同樣置之不理。
公元221年7月,劉備親率蜀漢軍隊十多萬人,對吳國發動了大規模的戰爭。當時,兩國的國界已西移到巫山附近,長江三峽成為兩國之間的主要通道。劉備派遣將軍吳班、馮習率領4萬多人為先頭部隊,奪取峽口,攻入吳境,在巫地(今湖北巴東)擊破吳軍李異、劉阿部,占領秭歸。為了防范曹魏乘機襲擊,劉備派鎮北將軍黃權駐扎在長江北岸,又派侍中馬良到武陵活動,爭取當地部族首領沙摩柯起兵協同蜀漢大軍作戰。
孫權在面臨蜀軍戰略進攻的情況下,奮起應戰。他任命右護軍、鎮西將軍陸遜為大都督,統率朱然、潘璋、韓當、徐盛、孫桓等部共五萬人開赴前線,抵御蜀軍;同時又遣使向曹丕稱臣修好,以避免兩線作戰。
陸遜上任后,通過對雙方兵力、士氣以及地形諸條件的仔細分析,指出劉備兵勢強大,居高守險,銳氣正盛,求勝心切,吳軍應暫時避開蜀軍的鋒芒,再伺機破敵,耐心說服了吳軍諸將放棄立即決戰的要求。果斷地實施戰略退卻,一直后撤到夷道(今湖北宜都)、猇亭(今湖北宜都北古老背)一線。然后在那里停止退卻,轉入防御,遏制蜀軍的繼續進兵。并集中兵力,準備相機決戰。這樣,吳軍完全退出了高山峻嶺地帶,把兵力難以展開的數百里長的山地留給了蜀軍。
公元222年正月,蜀漢吳班、陳式的水軍進入夷陵地區,屯兵長江兩岸。二月,劉備親率主力從秭歸進抵猇亭,建立了大本營。這時,蜀軍已深入吳境二三百公里,由于開始遭到吳軍的扼阻抵御,其東進的勢頭停頓了下來。在吳軍扼守要地、堅不出戰的情況下,蜀軍不得已乃在巫峽、建平(今四川巫山北)至夷陵一線數百里地上設立了幾十個營寨。為了調動陸遜出戰,劉備遣前部督張南率部分兵力圍攻駐守夷道的孫桓。孫桓是孫權的侄兒,所以吳軍諸將紛紛要求出兵救援,但陸遜深知孫桓素得士眾之心,夷道城堅糧足,堅決拒絕了分兵援助夷道的建議,避免了分散和過早地消耗兵力的行為。
相關文章
- 小學1-6年級作文素材大全
- 全國小學升初中語數英三科試題匯總
- 小學1-6年級數學天天練
- 小學1-6年級奧數類型例題講解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練習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知識點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教案匯總
- 小學語數英試題資料大全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末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中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語數英單元試題整理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