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宋·蘇軾)
來源:E度教育社區 2010-03-23 15:22:34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賞析1:
宋神宗熙寧八年,即乙卯1075年,三十九歲的蘇軾在密州(今山東諸城)任知州,本詞是蘇軾悼念亡妻王弗之作。
王弗十六歲嫁于蘇軾,天資聰穎、溫良賢淑,見識廣博,夫妻感情一向篤厚。但是,在她二十七歲時不幸于汴京(今開封)去世。次年歸葬于故鄉四川眉州。經過了十年宦海浮沉的蘇軾,在這首詞中表達了對亡妻深摯的懷念之情。
首句“十年生死兩茫茫”是從夫妻十年生死相隔、音容渺茫寫起。十年來,陰陽兩隔的夫妻,互相遙念,卻各無消息。“兩茫茫”表面看是寫自己也寫故去的妻子,實際上是寫自己無邊的惆悵和空虛的情懷。作為首句,為全文奠定下了傷悼的感情基調。作者無日無夜不在想念自己的妻子,即便是“不思量”,亡妻的形象卻時時地在腦際閃現,難怪詞人說“自難忘”。由此可見夫妻感情之深摯。如果說這是寫生死分割時間之久的話,那么接下來的兩句“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則是寫分處兩地,相距之遙了。當時的蘇軾在密州(山東諸城),亡妻則葬在四川故鄉,故曰“千里”,妻子孑然一身埋于墳塋,所以說“孤”。遙遠又孤單,滿腔的凄苦無法向親人訴說。夫妻無法共話,不僅是因為千里相隔,更主要的是生死別離,無法超越。這是何等的無奈?!接下來筆鋒一轉,“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意思是:即使生死可以溝通,夫妻得以重見,又能如何呢?作者用假設的語言逼進一步:縱使相逢,大概妻子也不認得我了。在這妻子離開的十年里,蘇軾與變法派的政見不合,被當權派排擠出京,先是任杭州通判,再移知密州。仕途的失意與生活的顛沛流離使他過早地容顏衰老,“塵滿面,鬢如霜。”是作者對自己外貌的簡括而有特征的勾勒。其中又暗含了無限悲涼的身世之感。
詞的上片寫夢前,抒發了對妻子綿綿不絕的相思之苦。感情真摯,催人淚下!下片則是寫自己的夢中所見和所感。
下片首句“夜來幽夢忽還鄉”中,一個“忽”字,點出了夢境的恍惚迷離之情狀。“小軒窗,正梳妝。”是說:夢中看到妻子還像往常一樣在窗前對鏡梳妝打扮。這是虛中帶實的寫作手法,再現了夫妻青年時期的生活情景。闊別已久的夫妻,一旦相見,定然有著千言萬語要相互傾訴。然而思緒如麻,又從何說起呢?“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這一有淚無聲的細節描寫,符合生活的真實情況,同時又取得了“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咽”、“此時無聲勝有聲”的藝術效果。最后三句:“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則是抒寫夢醒后的感慨。作者想象著千里之外的故鄉,在荒郊野外,那長滿小松林的山岡上,孤寂的妻子一定在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因思念丈夫而傷悲!這里作者表面是寫妻子因懷念丈夫而悲傷欲絕、柔腸寸斷,實際上則是表現了自己對亡妻的無限悼念之情。作者將真摯而深沉的懷念之情,附注于夢中的景物,更讓讀者潸然淚下。
作者用虛實結合、敘述白描的寫作手法來表達對亡妻的懷念之情,對妻子的悼念之中又有對自己身世的無限感慨,故而將夫妻之情表達的深沉而執著,感人至深。
用詞寫悼亡,蘇軾是中國詞壇的首創。
唐五代及北宋描寫婦女的詞篇,多數境界狹窄,詞語塵下。蘇軾此詞境界開闊,感情純真,品格高尚,讀來使人耳目一新。用詞來悼亡,是蘇軾首創。在擴大詞的題材,在豐富詞的表現力方面,本篇應占有一定的地位。
本篇完全可以同潘岳的《悼亡詩》,元稹的《遣悲懷》以及南宋吳文英的《鶯啼序》前后輝映,相互媲美.
賞析2:
題記中“乙卯”年指的是宋神宗熙寧八年(1075),其時蘇東坡任密州(今山東諸城)知州,年已四十。正月二十日這天夜里,他夢見愛妻王弗,便寫下了這首“有聲當徹天,有淚當徹泉”(陳師道語)的悼亡詞。
蘇東坡的這首詞是“記夢”,而且明確寫了做夢的日子。但實際上,詞中記夢境的只有下片的五句,其他都是真摯樸素,沉痛感人的抒情文字。“十年生死兩茫茫”生死相隔,死者對人世是茫然無知了,而活著的人對逝者呢,不也同樣嗎?恩愛夫妻,一朝永訣,轉瞬十年了。“不思量,自難忘”人雖云亡,而過去美好的情景“自難忘”呵!王弗逝世十年了,想當初年方十六的王弗嫁給了十九歲的蘇東坡,少年夫妻情深意重自不必說,更難得她蕙質蘭心,明事理。
這十年間,東坡因反對王安石的新法,頗受壓制,心境悲憤;到密州后,又忙于處理政務,生活困苦,他又怎能“不思量”那聰慧明理的賢內助呢。作者將“不思量”與“自難忘”并舉,利用這兩組看似矛盾的心態之間的張力,真實而深刻地揭示自己內心的情感。年年月月,朝朝暮暮,雖然不是經常懸念,但也時刻未曾忘卻!或許正是出于對愛妻王弗的深切思念,東坡續娶了王弗的堂妹王潤之,據說此女頗有其堂姐風韻。十年忌辰,觸動人心的日子里,往事驀然來到心間,久蓄的情感潛流,忽如閘門大開,奔騰澎湃難以遏止。“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想到愛妻華年早逝,遠隔千里,無處可以話凄涼,說沉痛。其實即便墳墓近在身邊,隔著生死,就能話凄涼了嗎?這是抹煞了生死界線的癡語,情語,格外感人。“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這三個長短句,又把現實與夢幻混同了起來,把死別后的個人憂憤,包括在蒼老衰敗之中,這時他才四十歲,已經“鬢如霜”了。她辭別人世已經十年了,“縱使相逢”恐怕也認“我”不出了。這個不可能的假設,感情深沉悲痛,表現了對愛侶的深切懷念,也寄寓了自己的身世之感。
如夢如幻,似真非真,其間真情恐怕不是僅僅依從父命,感于身世吧。蘇東坡曾在《亡妻王氏墓士銘》記述了“婦從汝于艱難,不可忘也”的父訓。作者索于心,托于夢的實在是一份“不思量,自難忘”的患難深情啊。
下片的頭五句,才入了題開始“記夢”。“夜來幽夢忽還鄉”,是記敘,寫自己在夢中忽然回到了時在念中的故鄉,那個兩人曾共度甜蜜歲月的地方。“小軒窗,正梳妝”那小室,親切而又熟悉,她情態容貌,依稀當年,正在梳妝打扮。夫妻相見,沒有出現久別重逢、卿卿我我的親昵,而是“相顧無言,唯有淚千行”!“無言”,包括了千言萬語,表現了“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沉痛,別后種種從何說起?一個夢,把過去拉了回來,把現實的感受溶入夢中,使這個夢令人感到無限凄涼。“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作者料想長眠地下的愛侶,在年年傷逝的這個日子,為了眷戀人世、難舍親人,該是柔腸寸斷了吧?推己至人,作者設想此時亡妻一個人在凄冷幽獨的“明月”之夜的心境,可謂用心良苦。這番癡情苦心實可感天動地。
相關文章
- 小學1-6年級作文素材大全
- 全國小學升初中語數英三科試題匯總
- 小學1-6年級數學天天練
- 小學1-6年級奧數類型例題講解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練習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知識點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教案匯總
- 小學語數英試題資料大全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末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中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語數英單元試題整理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