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數 > 小學試題庫 > 期末試題 > 語文期末試題 > 六年級語文期末下冊 > 正文
2010-06-04 17:46:15
閱讀復習指導(二)
【理解段落的方法】
復習要求:
掌握讀懂(理解)段落的方法。
復習提示:
一篇文章大多數都是若干段落組成的。每一段落都是圍繞全文的中心思想,表達一個相對完整的意思。讀懂文章的時候。每讀完一段,就了解了一層意思。一段一段地讀完全篇,領會了每一段的意思,再把每一段的意思綜合起來,就領會了全文的意思。因此,我們在閱讀文章時,必須讀懂每一段,并理解它的意思。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學會給文章分段,掌握提煉段落大意的方法與技巧。
1、首先談談分段。
我們認為復習分段要有成效,必須在三方面著力。
⑴ 總結規律性的知識,掌握分段依據。
從文章本身的一些規律性知識考察,使學生知其所以然,有助于學生以理性指導分段,舉一反三。這些規律性知識包括顯隱兩個層面。
第一,文章中出現分段的標識。比如時間的推移,空間的轉換,人物的出沒等;在橫式結構的文章中總結句、小結句、過渡句等。這些標識是文章內部的邏輯結構在文字上的表現,可作為分段的參考。
第二,文章段落之間的邏輯聯系。這是主要的。以小學語文教材為研究對象,可以看出其基本類型有:
① 分合(總分)關系。這種段式的特點是由總述和分述構成的,有“總分式”、“分總式”、“總分總式”三種。
② 并列關系。指各段之間從不同方面對同一事物加以說明和描述形成的邏輯關系。各段之間無主次之分,但排列的先后往往有其必然性。
③ 順承關系。指一般按事情發展的順序呈現的邏輯聯系。所謂“順序”可以分為:事情本身發展的順序,事情中時間推移的順序,事情發生的空間位置變化的順序。
④ 除了以上三種主要的常見關系外,還有“點面”、“對比”、“主次”、“因果”、“承啟”、“動靜”等關系。
以上這些段落間的邏輯聯系,是段落劃分的內在依據。在平時的教學實踐中,應逐步滲透并讓學生把握這方面的規律性知識,應當看作分段教學中的治本之舉。在復習中,要在閱讀具體文章的過程中,引導學生運用這方面的規律性知識,使之達到溫故知新,完善自身知識結構的目的。
⑵ 掌握可行性的方法,學會分段和歸納段意的技巧。
在分段方法中,最重要的就是整體分割法。所謂整體分割,就是在大致概括全文主要內容的基礎上,利用文章結構的規律性知識,研究一下段落之間的邏輯聯系,從而把全文分成幾個階段或幾個方面。
此外,分段方法還有“重點突破”和“相鄰合并”兩種。重點突破就是先看課文重點寫什么,找出重點段的起訖點,然后再照顧其前后寫什么,可分幾段,前面談到的點面關系、主次關系等可以用這種方法;相鄰合并,就是在概括自然段段意的基礎上,把描寫說明同一方面的鄰近的自然段歸并成結構段,順承等關系的文章可以用這種方法分段。
分段復習還應包括概括段意的方法的復習。分段與概括段落大意,前者是由整體到部分的分析,后者則是由部分到整體的歸納,可以看作是一個理解課文的過程。從語言表達的訓練看,概括段意的方法有:
① 組合法。即先概括結構段所屬各自然段或各層的主要內容,然后將它們加以組合,歸納成結構段的段意。
② 擴展法。找出文中的中心句,加以必要的擴展,形成段意。
③ 摘句法。直接從這段中找出一個句子作為段意,這句子往往是總起句、關鍵句、警句、結束句等,一般說,從段首摘總起句,從段中摘關鍵句、警句,從段末摘結束句。
④ 連串法。劃出這段中的重點詞語自己加上幾個詞,把它連起來成為一句話。在此基礎上,再練習用自己的語言表達。
在復習歸納段意的過程中重要在于思維訓練,真正教給學生思維方法和掌握概括段意的要求和步驟。
2、概括段意的要求:
⑴ 要從內容角度概括,而不要從思想角度概括。即不能寫成這一段說明了什么。
⑵ 不要寫成提綱式。如“原因、經過、結果”。
⑶ 應該是完整的陳述句,不能是詞組或疑問句。
3、概括段意的步驟:
⑴ 初讀全文,了解主要內容和寫作思路。
⑵ 細讀各段,對自然段進行分析和比較,找出與中心有關的內容,運用歸納段意的方法歸納段意。
⑶ 再讀全文,整體思考,進行修改使之準確、通順。
教給學生的思維方法:
① 取舍法。即學生抓住主要的,舍棄次要的歸納段意。
② 歸并法。指低一級的概念歸并成高一級的概念,形成邏輯意義上的歸納。
4、施以靈活性的處理,促進學生閱讀的個性發展。
即使如上所說都有所重視,還不等于就能成功地掌握分段、概括段意的方法。復習中要注意因文而異,因人而異,靈活處理,以求實效。具體說來就需要:
⑴ 因文而異,調用學生平時的積累。
文章結構各種各樣,學生的認識也各不相同。所以在復習中先讓學生自己獨立分段、歸納段意,并說出自己的思考,然后交流,從而發現文中出現的顯性分段的標識及段意表述,能探索段落之間的聯系,靈活運用有關規律性知識和方法。
⑵ 因人而異,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
每個學生有自己的理解方式和表述方式。我們認為,只要恰如其分、言之有理,就應該肯定,千萬不要過分以標準答案來框死學生。例如:學生能抓住課題,運用聯想、假設、推理的方法探求文章的思路。只要基本上做到思維過程與文章思路相合拍,就應該肯定,不必苛求“到位”,要允許學生在推測到具體分段中經歷一個由誤到正,由模糊到清晰的思維過程。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奧數網微信
ID:aoshu_2003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中考網微信
ID:zhongkao_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