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專家:壞游戲會讓兒童傾向暴力
來源:童年網 文章作者:編輯 2010-07-19 17:20:10

近日,印度政府保護兒童權利委員會委員芭潔吉(Sandh-ya Bajaj)在一項兒童暴力問題座談會上表示,造成兒童傾向血腥暴力,除了家庭教養不良是主因之外,也包括學校的道德教育不足、同輩之間的欺凌與影視、游戲暴力情節的渲染等。
芭潔吉表示,如今的父母終日忙于工作和生活,疏于教導子女對人生價值和道德的了解;而在學校方面,也缺乏足夠的公民道德課程,是造成今日兒童自小就潛伏著暴力傾向的因素。
兒童心理學家巴特(Sunita Pande Bhatt)也表示同意,在父母和其他大人的驅使下,現在的兒童普遍受到物質主義和消費主義的影響。她說:“我經常發現,現在的兒童很現實,很多人已經表示,長大后要做的事情是賺錢。”當兒童談到自己的朋友時,只是談論朋友的衣著品牌和裝扮,很少有人會提到朋友的品德和行為。
專研兒童暴力事件的烏卡爾(Umkal) 醫院精神病學顧問吉哈(Vinita Malhotra Jha)則譴責影視、游戲暴力情節影響兒童的心靈成長。她說:“即使在最安定環境中成長的兒童,當長期面對大眾傳播媒體的暴力渲染時,也會受到令人憂心的沖擊,以為暴力是解決問題的最佳之選擇。
參加兒童暴力問題座談會的家庭主婦芭佳伊(Poo-nam Bagai) 也表示,子女在長期玩網上電腦游戲之后,由于游戲中時常槍炮、炸彈齊飛。她發現子女在結束游戲后的言行,都有明顯的侵犯性傾向。
與會的公立學校女教師卡克卡(Sunita Kakkar)則舉出家庭父母極少注意到的一種現象 學生在校外或校內長期受到同輩的欺凌,久而久之會出現行為嚴重的偏差,即為了報復,這種學生也會找尋其他弱小的受害者加以欺負。
卡克卡表示,這種現象常發生在父母或教師不在場的時候,來自弱勢家庭或社會底層家庭的學生,常會借機欺凌同學。她指出,這種學生的行為常是為了克服自卑感、缺乏自信和不安全心理,以為侵犯他人可以受到特別的看待。
兒童由于分辨是非的能力不足,往往受到外界刺激影響較大。很容易模仿影視、游戲中的暴力情節,甚至情緒變得暴躁。因此,專家呼吁,抵制任何以“暴力”為題材的牟利手段,凈化兒童市場勢在必行。
相關文章
- 小學1-6年級作文素材大全
- 全國小學升初中語數英三科試題匯總
- 小學1-6年級數學天天練
- 小學1-6年級奧數類型例題講解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練習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知識點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教案匯總
- 小學語數英試題資料大全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末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中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語數英單元試題整理匯總
點擊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