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應試訓練毀了寫作能力的培養
來源:文匯報 文章作者:編輯 2010-07-19 17:56:45

每年出高考作文題,考官和命題小組總在想方設法“反猜題”、“反套題”,而考生和老師,卻總在想方設法押題、背范文。
今年上海高考出了道材料作文題,讓諸多考生和老師大跌眼鏡???“反猜題”成功,可這只能讓考官暫時舒口氣。因為在應試大環境下,明年、后年……照樣會上演“猜題”和“反猜題”的博弈,在其背后,則是寫作能力培養與應試訓練的博弈。
議論文“訓練”毀了獨創性
不管是往年的考題《握住你的手》、《跨過這道坎》、《他們》,還是今年的材料作文,其實都可以寫成記敘文。但大多數考生選擇寫議論文。今年參加閱卷的上海師范大學的一位教授分析:這是因為議論文較容易“準備”,甚至可以“背熟一篇范文上陣打天下”。
閱卷老師都看得懂考生獨愛一種文體的門道:議論文有相對固定的模式,老師容易“訓練”;而記敘文“訓練”難度大,更難用一篇范文去套不同的題。批閱今年的材料作文,也可以看出考生們受過“訓練”的痕跡,比如對題中所給材料“開頭引一引、中間點一點、結尾說一說”的格式。更讓人遺憾的是,許多作文只顧套用格式,卻沒認真考慮自己作文的主題與材料內涵是否契合。
有位閱卷老師說,其實作文鼓勵不拘一格,考生盡可以根據既定命題提煉自己的觀點,寫出獨創性,并沒有什么得高分的模式。比如有一年全國卷作文題《面朝大海》,有學生結合自己對甲午海戰的想象和學子海外學成回國的情況,寫了篇夾敘夾議的文章,得了高分。
“背熟范文打天下”毀了以情動人
連續多年參加閱卷的一位老師搖頭:從前年到今年,都看到了套用范文、引用事例完全一樣的作文,應試訓練簡直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即使今年的材料作文,居然也出現了一模一樣的范文套用。
受制于規定,這位老師不方便透露詳情。但江蘇一位中學教師王棟生收集了用“屈原向我們走來”開頭的套題作文的典型實例。2004年江蘇高考作文題為《山的沉穩,水的靈動》,考生寫道:“屈原向我們走來……他的愛國之情,像山一樣沉穩……他的文思,像水一樣靈動……”2005年江蘇題是《鳳頭、豬肚、豹尾與人生的關系》,考生寫道:“屈原向我們走來……帝高陽之苗裔,他的出生,正是這樣一種鳳頭……當他舉身跳入汨羅江時,他畫出了人生的豹尾……”2006年《人與路》,考生寫道:“屈原向我們走來……他走的是一條什么樣的路呢?”2007年《懷想天空》,考生寫道:“屈原向我們走來……他仰望著楚國的天空……”2008年江蘇高考作文題《好奇心》,考生又寫:“屈原向我們走來……那是為什么?我感到好奇……”
復旦大學特聘教授、復旦附中特級語文老師黃玉峰歸納了套題的“訣竅”:近三年的上海高考作文題,都可以寫成關懷弱勢群體???《握住你的手》,我想握住民工的手;《跨過這道坎》,必須跨過與民工差距這道坎;《他們》,他們是一群民工的子弟。受過如此的套題訓練,還有什么作文題不能應付?
黃玉峰感嘆:這樣應試,怎么可能讓學生寫出真情實感,寫出打動人的文章?
一位閱卷組成員說,過去閱卷時,常常是一個學校的考卷封在一個包里,結果一看就知道哪些考生是同一個老師“訓練”出來的,因為他們幾乎都用同一篇范文做模板。現在的電腦閱卷打亂了考卷排列,但拿到同一個區的20份考卷,就能看到3份是一樣格式,甚至連例證都一樣。
猜題應試毀了作文考查本意
除了套題,高考作文的跟風現象也很嚴重。
據一位閱卷組成員透露,前些年有個考生在作文中用了大量排比句,又大量引用名人名言,閱卷老師覺得考生文字基礎好、知識積累多,給了高分;結果第二年就出現了眾多大用排比句和名人名言的作文,空有華麗辭藻,卻不關注與內容的相關性,當然得不了高分。這波浪頭過后,有個考生作文時寫了題記,讓閱卷老師眼前一亮,給了高分;于是,第二年眾多考生不管三七二十一都先來個題記。
今年高考上海卷出了材料作文題。按一些考官的說法,這更能夠體現考生的能力???命題作文預設了觀點,而材料作文需要先發現觀點,強調考生的獨創性。但華東師范大學的一位閱卷老師發現,有些考生考前以押題為應試“準備”,臨場對材料作文手足無措,有些作文甚至沒有和所給材料“對上話”。
猜題應試就這樣毀了作文考查的本意。
相關文章
- 小學1-6年級作文素材大全
- 全國小學升初中語數英三科試題匯總
- 小學1-6年級數學天天練
- 小學1-6年級奧數類型例題講解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練習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知識點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教案匯總
- 小學語數英試題資料大全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末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中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語數英單元試題整理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