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里教學“小學化”現象普遍
來源:華商晨報 文章作者:編輯 2010-07-20 16:56:24

開學領到新書后,小學一年級新生華華感覺一年級的課本知識好簡單,基本在幼兒園都學過,再把這些學一遍又有什么意思呢?
而同為小學一年級新生的彤彤則在每節課后都要老師幫他給媽媽打一個電話,一邊哭,一邊重復了同樣的話語“媽媽早點來接我”。
教育專家表示,之所以出現這種尷尬,關鍵是由于幼兒園在與小學的銜接教育上,過多地關注了知識的積累,而非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上。
家長:孩子上小學反而比幼兒園輕松
“現在幼兒園的小朋友作業本都很全乎”,家長高文介紹說,數學都學到什么奇數偶數,語文還有組詞,“孩子是不是有點累啊,這些不都是小學生才要學到的嗎,怎么出現在幼兒園里呢?”
家長劉曉紅抱怨道,上幼兒園大班的兒子,每天都會帶作業回來,而且一寫就是一兩個小時,5歲的孩子每天都喊累,最近都不肯上幼兒園了。“上小學反倒比在幼兒園輕松了”,孫子今年上二年級的侯女士告訴記者,孫子上一年級時可高興了,每天的作業不到半小時就完成,而上幼兒園時,每天回家要寫到晚上十一二點。
據了解,幼兒園的小朋友一般都是6歲以下的孩子,他們的主要時間應該是用于玩樂、學會交流、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但現在幼兒園教學“小學化”現象卻相當普遍。
小學:幼兒園重視了知識,忽視了其他
對幼兒園培養出的會算題、會寫字的新生,小學是如何看的呢?
“幼兒園應在安全意識、規則意識、交往能力等情商方面培養孩子,比如讓孩子能學會控制自己的感情,不要高興時就手舞足蹈,難過時就不分場合放聲痛哭,這也是孩子進入小學前自己的行為能力和心理成熟的標志。”某小學副校長劉嵐認為,如果上幼兒園時就學習小學的課程,那還要小學干什么?幼兒園應該是孩子盡情玩的地方,在那里孩子學會與人溝通,與人相融,培養孩子的學習樂趣。即便學了很多知識,但如果孩子的非智力因素不夠強,而導致在結交新同學,適應新環境上能力太弱,對孩子的影響才是最大。所以幼兒園應該淡化知識的積累,更應注意孩子品質的培養。
教育專家于玲表示,幼兒園大班對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生活習慣、心理習慣的培養,其實是為孩子進入小學奠定一個良好的基礎。
幼兒園:教吧,違心,不教吧,社會所逼
對于幼兒園教育出現的小學化傾向,幼兒園自身也感到非常為難。
在走訪中,部分幼兒園園長告訴記者,家長基于升學壓力,希望孩子知識儲備很多。做吧,不符合幼兒教育的規律;不做吧,家長又不答應。
另外,部分熱點小學涉嫌違規設置入學考試,試題小學化,幼兒園只能跟著這種需求走。
從事多年幼教工作的某幼兒園園長葉繁表示,現在大部分家長都很注重孩子的智力因素。其實除了注意力、記憶力、觀察力等智力因素外,孩子的情感、毅力以及抗挫折的能力等非智力因素也很重要,這些都屬于情商,而情商是人們事業成功很重要的因素。因此,幼兒園階段重在培養孩子的非智力因素即培養孩子的情商。
家長在這一方面要很好地反思。只有快樂的童年孩子才有健康的心理。
葉繁表示,在幼兒園不是要學到什么文化知識,更重要的是讓孩子學會正確的人生觀,培養他的交往能力、認知能力、自理能力,以及榮譽感、學習興趣等,這樣的孩子在小學階段的學習會事半功倍。
專家:幼兒園小學化會讓孩子厭學
教育專家許建國認為,過早接觸到一年級課程會造成這樣一種負面效應,孩子會覺得“我學過,沒意思”,在這種狀態下,就逐漸轉化為厭學。
許建國分析說,幼兒園教育小學化不是單方面原因造成的,現在家長對孩子的教育幾乎是一個目標大學,好大學,名牌大學,要達到這樣的目標,只有進入高中,好高中,重點高中,而要進入重點高中,就要上一個好初中,好小學。本來義務教育法明確規定,幼兒園升小學是不允許考試的,但小學校長為了使自己的學生考入名牌初中,在進人的時候嚴格把關,而幼兒園為了把自己的學生送進所謂的熱點小學,以獲取更多的生源,就必須對孩子提前進行小學段教育。家長出于無奈,只能跟著這個圈子走,這個圈的核心是分數,考試。為了實現這兩個目標,不惜犧牲幼兒的休息和玩樂時間。
許建國認為,幼兒段是人生教育的黃金期,此時給予孩子正確的教育,孩子所養成的良好習慣,幾乎一輩子都改變不了,同樣,如果給孩子的是負面的教育,孩子今后很難改正。所以,學前教育更應注重孩子品質的培養。
相關文章
- 小學1-6年級作文素材大全
- 全國小學升初中語數英三科試題匯總
- 小學1-6年級數學天天練
- 小學1-6年級奧數類型例題講解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練習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知識點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教案匯總
- 小學語數英試題資料大全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末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中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語數英單元試題整理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