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幼童上EMBA參加“深造”
來源:童年網 文章作者:編輯 2010-07-20 17:02:07

某個周日上午,在上海市中心的金融區開講的EMBA課程,與其他旨在培訓中國未來商業領袖的課程沒什么不同。這個頗受歡迎的EMBA班于兩年前開設,已經有1500名學員來此深造,負責人劉女士說:“我們教給學生樹立自信的方法。”不過,劉女士的EMBA課程與其他EMBA不一樣:當經濟學或人際交往學的課業變得過于繁重時,她的學生也許會哭著嚷著要媽媽。這是怎么回事?因為他們都還是年幼的孩子。這個EMBA項目的授課對象不是企業主管,而是幼童,年齡最大的只有6歲。公務員何家晨(音譯)把3歲的兒子送到這里來學習,而他本人和妻子上的是成人MBA課程。他說:“我兒子學得不錯。他不怕在課堂上發言,喜歡在集體活動中當帶頭人。”
對孩子的高度期望在中國不是什么新鮮事,為了掌握基礎識字水平的幾千個漢字,許多好奇活潑的學生都被變成了悶悶不樂的學習機器。不過,對那些年齡更小的孩子的壓力也在增加,因為他們的父母抱著這樣的想法,認為教育是孩子日后在社會上出人頭地的首要推動力。這在從前的中國不可想像。中國的父母急不可耐地為子女制定人生計劃,送孩子參加從學前預備班到寄宿學校的所有教育項目。
在中國的大城市,有60%的家庭將收入的1/3用于子女教育,這些父母期望的是立竿見影的學習效果。李虹彬(音譯)5歲的女兒上的是北京一家私立托兒所,一周5天,每天從上午8:30一直到下午5點。這還不夠。李女士還把女兒送到周末補習班上閱讀、數學和音樂課。20多年前,很少有6歲的中國孩子懂得閱讀或做算術題。現如今,那些一流小學都要求錄取的學生至少認識1000個漢字和背誦乘法表。她的女兒“一星期做100個數學題,還能做速算”,她本人對此也感到驚訝。提到女兒排得滿滿的時間表,她說:“真的有些可怕。不知道這些對她是不是有好處,可我們也沒辦法。”
這種對待子女的方式,與強調家族榮譽和個人面子的亞洲倫理密切相關。印度德里大學臨床心理學家阿魯那。布洛塔(Aruna Broota)說:“許多父母都想炫耀自己的孩子。他們會對人家夸口,‘我兒子是班上最棒的’或‘他要去外國留學’。他成了父母身份地位的象征。”
如果現在的父母不督促自己的孩子爭分奪秒,他們可能會遭到社會的非議。在香港,10歲的鄭和鳴(音譯)每周待在學校的時間是34個小時,并且還要上8小時網球課和3小時其他理科類課程。即便這樣,“還是有人說我不負責任,因為大家認為孩子學得不夠多。”母親張女士說。
在中國,有人開始意識到給孩子施加的壓力過大,每一個人——包括父母和孩子——都非常有必要讓自己歇一歇、喘口氣。北京市亞運村第二幼兒園園長馮淑蘭(音譯)表示,她屢次拒絕了家長要求加大對學生的學習任務的請求,她認為這對孩子的成長沒有好處。馮女士說,“我跟他們說,跟孩子多聚聚對孩子有很大益處,最重要的是孩子能快樂。如果忘了這個,上再多的課也沒用。”
相關文章
- 小學1-6年級作文素材大全
- 全國小學升初中語數英三科試題匯總
- 小學1-6年級數學天天練
- 小學1-6年級奧數類型例題講解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練習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知識點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教案匯總
- 小學語數英試題資料大全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末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中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語數英單元試題整理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