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童”教育下的神童命運
來源:童年網 文章作者:編輯 2010-07-20 17:03:42

【內容提要】真是進入了21世紀,連“神童”教育也“與時俱進”了。古代是有錢能使鬼推磨,現在是有錢就能成“神童”,如此發展下去,中國的“神童”就要多得出口外國了。也許有人不以為然,說這怎么可能呢?我說,這怎么就不可能呢?北京的“日出計劃”只是中國“神童”教育大海里泛起的一朵不起眼的小浪花。其他什么超常兒童實驗學校、特長實驗班、國際奧林匹克競賽等等培訓結構,正在中華大地上如雨后春筍般地竟相生長著。
“神童”教育在中國已有二十多年的歷史。據一份統計資料顯示,中國的“神童”教育效果“顯著”,目前已培育“神童”290 萬。成績既然如此喜人,“神童”教育在中國開展得轟轟烈烈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最近幾年更是不斷有人推出培養“神童”的所謂“方案”,一個個信勢旦旦地承諾,“從我這里出去的,個個都是神童。”這不,今年一個培訓機構就在北京推出了“日出計劃”,號稱只要孩子從小接受他們的培訓,10歲時就能趕超一個大學生。目前所收學員最小的只有9 個月,最大的也不超過10 歲。據該培訓機構的創始人攸武介紹,該培訓不需要任何的篩選,只要交錢,所有的孩子都能成為“神童”。 培訓的每個級別的收費也不相同,最高的費用為一年14萬元。而培養這些“神童”的教師,是一些正在高校就讀的大學生和研究生。
真是進入了21世紀,連“神童”教育也“與時俱進”了。古代是有錢能使鬼推磨,現在是有錢就能成“神童”,如此發展下去,中國的“神童”就要多得出口外國了。也許有人不以為然,說這怎么可能呢?我說,這怎么就不可能呢?北京的“日出計劃”只是中國“神童”教育大海里泛起的一朵不起眼的小浪花。其他什么超常兒童實驗學校、特長實驗班、國際奧林匹克競賽等等培訓結構,正在中華大地上如雨后春筍般地竟相生長著。而集大成者就是1978年中國科技大學成立了中國第一個大學少年班。到現在為止,國家用了二十幾年的時間,花費了那么多的人力、物力、財力來進行“神童”教育,新一代“神童”先不論,單說中科大少年班培養出的那些老牌“神童”,現在已是人到中年,應該有不俗的表現了吧。可現實卻不盡如人意。從前些日子中科大少年班首批學子回母校聚會一事中,我聽出了一絲不和諧的聲音。
當時在中科大少年班里,寧鉑、謝彥波、干政三人的專業都是理論物理,這三位當年都是中國家喻戶曉的“神童”,然而他們的命運卻發人深思。尤其是寧鉑,1978年的整個中國媒體都在報道他。說他2 歲半時已經能夠背誦30多首毛澤東詩詞,3歲時能數100個數,4歲學會400多個漢字, 5歲上學,6歲開始學習《中醫學概論》和使用中草藥,8 歲能下圍棋并熟讀《水滸傳》。幾乎一夜之間,這個戴眼鏡的少年神童為整個中國所熟知。以至20 多年后,有人把他與張華、朱伯儒并列為當時的“時代人物”。但寧鉑與物理學的結緣卻是一個美麗的錯誤。因為他的物理成績在各科中較弱,更重要的是,他對物理不感興趣。本來在選系時,寧鉑已告訴老師“科大的系沒有我喜歡的。”并打了一份報告,請求調到南京大學去學天文,只是“因為科大不愿意放走這個名人”,寧鉑才第一次徹底地失敗了。對天文學的愛好受阻之后,寧鉑轉向了對神秘主義“星相學”的研究。在本科畢業留校任教后,雖然在19歲就成為全國最年輕的講師,但他一直想逃跑,很少做物理學科上的研究,卻把大量時間用于圍棋、哲學和宗教。1988年結婚后,他練習氣功、吃素,與常見的生活習慣漸行漸遠。2002年,寧鉑前往五臺山出家,不料卻被校方很快找了回去。再一年后,他終于成功地實現了“出家為僧”的理想。再看謝彥波,這位當年因天賦杰出,在很多年里被周圍的人半開玩笑地稱為“未來的諾貝爾獎得主”的人,后來與導師不睦,便中途結束留學美國,以碩士身份回母校接受了物理系副教授的教師工作。而同樣曾留學美國的干政,現在則一直隱居于離中科大不遠的居民小區里,多年來與母親相依為命,幾乎與世隔絕。
按理說,“神童”先天既足,如果后天培養得當的話,是不難成為杰出人才的。可是,由于中科大的教育問題,這三位老牌“神童”非但沒有成為人才,反而命途多舛沉淪為庸人,這是多么可惜的事啊!由這三位“神童”的不幸命運,社會上掀起了一股“中科大少年班是培養人才還是摧殘人才?到底還要不要辦下去”的激烈討論。本來借這股討論的東風,中科大應該好好反思一下少年班的培養模式,最起碼從此能拿出點讓人們信服的培養“神童”的方案來,也好向社會有個交代。可一向讓人尊敬的中科大卻擺出一付死豬不怕開水燙的架勢,秉持“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吧”的精神,依然我行我素一派堅強不屈的風度。請聽聽中科大校方對此是如何解釋的。分管少年班工作多年的中科大副校長程藝說,這些現象在普通的大學班級同樣存在,不是少年班的特有產物。從總體看,少年班畢業生成才率非常高,85%以上考取國內外高校和科研機構的研究生,三分之一獲得博士學位,比例遠高于本校普通本科生。其中數百名杰出人才活躍在國內外知名學府、科研機構和經濟領域,一般在30 歲左右就做出了令世界矚目的成績。中科大校長朱清時說“我們的態度是不受外界干擾,一心辦好少年班。”
我明白了,中科大不過是拿出了應試教育的理論,用所謂的高升學率試圖混淆成才率。不要說85%的研究生升學率和三分之一的博士升學率,就算少年班的“神童”們全都成了研究生甚或博士生,這又能說明什么呢?不過說明碩士博士在我國的機器大生產取得了大躍進式的成功罷了。高學歷者未必就是人才,其中庸才有的是;是人才者未必就要弄個高學歷,這已是現在人們心知肚明的事情。堂堂一個中科大副校長,雖不能要求他是個教育專家,但教育思想也不能如此落后,落后得遺人以笑柄,落后了整整一個世紀。聽程副校長的意思,少年班的杰出人才還不少呢,時下還大都“活躍”著。也許是我這山野村夫孤陋寡聞吧,不知道這些人才到底是一付怎樣的“杰出”樣。我只知道,像世界性的一些大獎諾貝爾獎,國人還無人能問鼎,少年班的人才肯定不會“杰出”到里面去;就連中國的幾個大獎像國家自然科學獎,獲獎者中也并沒有少年班的人才在“杰出”著;至于最近升空的神舟六號飛船,那些擔當中國航天事業重任的少壯派人才,似乎也沒聽說是從中科大少年班里“杰出”出來的。那么這些少年班的“神童” 們一般在30 歲左右能做出什么“讓世界矚目的成績”呢?不過,寧鉑、謝彥波、干政這三人在今年倒是讓世界“矚目”了一回,但“成績”的取得,應歸功于中科大好大喜功刻板機械式的教育,不能劃到這三個老牌“神童”頭上。人家中科大還要“一心辦好少年班”,故而我們有理由相信,這種“讓世界矚目”的“成績”,今后還會源源不斷地取得!
其實,從一開始我們的“神童”教育就走錯了道路。神童們只是些先天條件好,從小就智力超常的人,但起跑快并不意味著能跑遠,智力超常并不意味著今后的學習、生活也會一帆風順。曾有專家作過一項研究發現,很難證明人的成長過程中究竟受那些因素影響,因為變量實在是太多,智商只是影響人們發展的變量之一,與成功并沒有太多的必然聯系。而像中科大少年班的這種“神童”教育對孩子未來的發展卻非常不利。一是媒體的宣傳過早地使其成了名,一旦成為公眾人物,盡管集千般寵愛在一身,但孩子還沒有健全成長的心靈是接受不了這些寵愛的 ,正如把太陽所有的光輝都給了一株幼苗,其結果必然是幼苗的過早夭折,這對孩子人格的培養有百害而無一益,神童們要么被捧得飄飄然如在云端最后摔得很慘,要么產生抵觸情緒難有大的成功實現;二是“神童”教育只關注智商,對孩子的情商卻不怎么關心,不利孩子學會社會生存能力,導致個人綜合素質不高,只會培養出一批病態型的“鬼才”、“怪才”,對社會的發展也沒有好處。在這方面,我們應該向美國人學習,看看人家是如何“善待”神童的。
在美國,當班上出現幾個不費吹灰之力便學習成績名列前茅的神童學生時,教師并不會大張旗鼓地將其大名張貼在“光榮榜”上,或將其作為“榜樣”要大家效仿,家長和社會也不會將其送往培訓機構接受“神童”教育,而通常只是輕描淡寫地聲稱:他們只是腦筋好使些,其他孩子只要稍稍多用些功,也完全有可能取得和他們一樣驕人的成績。當然,不論教師還是家長,都認定給“吃不飽”的神童適度開“小灶”,不僅合理,而且也是必要的。但這類加添的“小灶”,并非書本知識或需要背誦的資料,而是動手、動腦、寫作、分析等實踐或研究能力的超前培養。美國專家們的一系列研究證實,正是神童的超常智力,有可能成為他們社交生活中的意想不到的一大障礙。盡管他們的智商很高,但“情商”卻未必高,心理上也遠未發展到成熟階段。鑒于此,美國的家長和教師都時興對神童們可能出現的“社交障礙”多加關心和引導。
以平常心看待神童的成績,從綜合素質上提高神童的能力,如此“善待”神童,才符合孩子們身心發展的需要,才可能使神童踏上成功的征程。這與我們拔苗助長式的“神童”教育簡直相去天淵,中國的神童長大后像王安石筆下的方仲永那樣“泯然眾人矣”就毫不奇怪了。
中國本不缺少人才,人才也不難取得成功。可悲的是,包括“神童”教育在內的中國不合理的教育制度,往往扼殺了“神童”們成才的可能,阻斷了他們通往成功的坦途。還是讓我們重新回味王國維先生的一句話吧,“教育不足造就英雄與天才,而英雄與天才自不可無陶冶之教育。”我們需要的是使“神童”能得到“陶冶”進而成為人才的教育,而不是僵化教條式的把人才扼殺于搖籃之內的教育!
相關文章
- 小學1-6年級作文素材大全
- 全國小學升初中語數英三科試題匯總
- 小學1-6年級數學天天練
- 小學1-6年級奧數類型例題講解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練習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知識點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教案匯總
- 小學語數英試題資料大全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末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中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語數英單元試題整理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