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數 > 小學資源庫 > 教案 > 小學語文教案 > 三年級語文下冊教案 > 正文
2011-03-13 18:08:41 下載試卷 標簽:三年級下冊教案
請下載附件: |
1、《《乞巧》教學設計》 |
(共2頁,![]() |
一、學習內容
小學語文人教版實驗教材三年級下冊29課《古詩二首》中的一首——《乞巧》。
《乞巧》是唐代詩人林杰描寫民間七夕乞巧盛況的名詩。農歷七月初七夜晚,俗稱“七夕”,又稱“女兒節”“少女節”。是傳說中隔著“天河”的牛郎和織女在鵲橋上相會的日子。過去,七夕的民間活動主要是乞巧,所謂乞巧,就是向織女乞求一雙巧手的意思。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對月穿針,如果線從真空穿過,就叫得巧。這一習俗唐宋最盛。詩人林杰的《乞巧》這首詩淺顯易懂,涉及到了家喻戶曉的神話傳說故事。
二、設計理念
《語文課程標準》建議:語文教學應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造良好的自主學習的情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因此,本課在設計的每一個環節都力求體現學生的主體位置,著力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能力,為學生設計形式多樣的求知活動,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活動中理解課文、積累詞匯、拓展思維空間。課件出示的生字、牽牛織女圖、對織女的文字介紹都有效地幫助學生理解古詩,體會古詩中所表達的情景,加深對我國傳統節日的理解,從而更深層面地了解我國傳統文化無所不在。
三、學習目標
1.會認2個生字,會寫3個生字。
2.背誦這首詩,能體會詩中豐富的想象。
3.能用自己的話講講牛郎織女的故事。
四、學習重點及難點
體會詩中表達的意境和豐富的想象。
五、課前準備:多媒體課件
六、設計思路
請下載附件: |
1、《《乞巧》教學設計》 |
(共2頁,![]() |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奧數網微信
ID:aoshu_2003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中考網微信
ID:zhongkao_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