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父母困惑:回歸還是偏離(2)
來源:奧數網原創 文章作者:奧數網整理 2011-03-18 11:35:06

31歲的詹妍即將迎來自己的孩子。她還沒有想好怎樣教育,但是,“一定不會像我的父母那樣了”。
“中國父母基于自己的一些價值觀、一些經驗,再還諸孩子,這個無可逃避”,黃湘雯說。比如,她為女兒選擇的鋼琴課,正源于女兒的爺爺年輕時要為愛唱歌的奶奶買一架鋼琴的浪漫愿望。父母覺得應該吃素,孩子從來不知肉味;父母只吃粗糧的,孩子便以玉米、地瓜、土豆為食……
帶著一代代人的經驗與教訓、愿望與妥協,每個中國家庭的“教育家譜”增刪矯正、綿延傳遞著。
在變化中迷失
2011年春節,詹妍特意買了三臺小車模型,送給來家拜年的孩子們。不久,好友來訪,帶著一個六歲多的兒子。三臺車模中,男孩毫不猶豫,抓過一輛最小的。
“孔融讓梨”,詹妍立刻想起兒時語文課本中的美德故事,一陣激動,“你為什么不選那兩輛紅色、又大又漂亮的呢?”
“這輛是蘭博基尼啊,那兩輛不值錢的!”還沒上小學的男孩回答說。
“前天,我和孩子他爸剛回到家,一歲半的兒子趁著大門打開,居然說要離家出走:‘爸爸,探險去了!’”從兒子拎著CD包的細節,深圳媽媽萬靜推測,兒子是從某部動畫片中“自學”到這句口號的。
她忍不住哈哈大笑,現在的孩子營養好、發育早,“還有好多亂七八糟的話,都不知道是從哪里學到的。”
北京媽媽盧秀紅在阻止女兒看體育新聞時遇到了新難題。女兒只用一句話就輕易說服了她:“同學們都在議論皇馬誰誰誰,只有我不知道,我已經out了!”
困惑的盧秀紅先問什么是“out”,再問什么是皇馬。她不上網,不用郵箱和QQ空間。“俗話說三年一代溝”,她強烈感受到與下一代的思維差異。 父母們還能感受到老師的變化。萬靜曾聽說,有一位幼兒園老師,特意在教師節來臨前在班級上宣告:“今天××的家長給老師送了購物券,你們回家記得向爸爸媽媽說啊。”
學校要開運動會,一位學生家長贊助了班級全套嶄新的運動服,不久,其他同學家長收到一條群發短信,內容是 “感謝××家長積極支持”等等。最后,深感壓力的家長們,為了孩子的面子與尊嚴,不得不參與這種“競爭”。
“我家孩子,下周就要考鋼琴八級了。考完了,我和他爸還想讓他學舞蹈,你說是國標好還是街舞好?”不久前,萬靜接到一位好友的咨詢電話。
“男孩學國標不好,娘娘腔吧?”她其實沒什么底氣,小心翼翼地建議。
她只是模糊記得,從上世紀90年代起,樂器特長才開始流行。起初是代表著高雅情趣的鋼琴,后來還有薩克斯、小提琴、手風琴……接著回歸到中國傳統的古箏、二胡。女孩學芭蕾,男孩練國標、森巴和街舞。此外,還有國畫、書法、聲樂、圍棋、珠心算、奧數、公共英語……
如果是優質老師小班上課,學費可能每小時上百元計。辛辛苦苦讓孩子在學齡前鋼琴考了級,可一來二去到了高中連五線譜都忘了。聽到身邊過來人的經驗之談,一想到這些費時費錢、隨著考試加分需求而變化無常的“特長潮”,萬靜就覺得頭皮發麻、負擔百倍,“算了,還是看孩子對什么感興趣,咱們以后就簡單學點什么”。
其實,在兒子出生前,她還沒有這么隨意。懷孕時,她為孩子規劃了滿滿的藍圖,全是自己沒有實現的夢想,但當孩子長到一歲多,她發現自己要強的心漸漸消失,“不期望他成龍,只要成人就可以。不進監獄不吸毒,能靠自己活下去”。
與日新月異的社會一起,不少父母秉承至今的育兒觀悄悄起了變化。
“對兒子的學習,我其實很想要求高一點。但是我現在發現,要求高了也沒用。”從兒子小學時起,北京媽媽趙虹開始質疑國內教育體制。
近十年來,趙虹先后任不同上市公司的法律事務部經理與總經理秘書,在選拔應屆高校畢業生時,強烈的感覺是“大學生不好用”。因為學校培養不出社會真正需要的人,“學校培養的是A,我們需要的是B,所以我為什么非得強求那個A啊?”
社會需要外向型人才,這是廣州媽媽黃湘雯的分析。但她的女兒心怡天性內向,每次與羽毛球教練見面,教練只能看見她的嘴唇囁嚅著,一年后,教練才聽出她叫的是“老師”。
在一家外事機構工作的黃湘雯常帶著心怡參加單位聚會。遇上外籍同事,她就鼓勵心怡上前用英語搭話。然而,女兒總是滿臉通紅、眼淚快掉下來,卻最多只能說上一句。
相關文章
- 小學1-6年級作文素材大全
- 全國小學升初中語數英三科試題匯總
- 小學1-6年級數學天天練
- 小學1-6年級奧數類型例題講解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練習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知識點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教案匯總
- 小學語數英試題資料大全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末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中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語數英單元試題整理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