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話的孩子變"陌生" 專家支招巧應對
來源:無錫奧數網整理 2011-06-26 15:15:21

自從上了初中,媽媽覺得和女兒小薇的距離越來越遠。以前孩子一回家就匯報學校的情況,誰的作業忘記帶啦,誰上課講話被老師批評啦……媽媽全知道。可是現在小薇回到家,就進自己的房間,把門鎖起來,還在門上貼了個條子:進來之前請先敲門,謝謝。媽媽問起學校的情況,小薇敷衍地說:“還不就那樣。”問多了就不耐煩。讓媽媽更擔心的是,小薇現在成績逐漸下滑,每次跟她分析原因的時候,就低頭不說話,問急了就跳起來:“我也不知道,你逼死我也沒用。”媽媽懷疑小薇是不是在談戀愛。等小薇上學之后,和爸爸進入她的房間,結果只找到一張紙,上面寫了自己的一些內心感受,覺得生活沒意義之類。爸爸媽媽很擔心。
在心理咨詢過程中,老師還常常聽到來自孩子的聲音:我已經不再是過去的小孩子了,父母為什么總是不信任我,什么都要管?孩子也有很多的無奈、委屈、憤懣和茫然。
處于十四五歲花季的少男少女,為什么十分反感父母的“偷看”,為什么愛在自己的房間鎖上一把鎖?似乎有什么不宜公開的秘密,或者有什么見不得人的事情。家長正是因此而擔心。其實,這是他們獨立意識和自尊意識的一種體現。進入青春期的中學生,心理上出現了一些新變化: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對父母的依賴減少,獨立意識強烈,希望別人尊重他們的自主性、獨立性;隨著生活領域的擴大,他們的內心變得敏感,感情變得細膩,許多想法開始在內心翻騰,原先敞開的心扉開始漸漸關閉,有了自己的隱私;而且,即便有不少話想說,但觀點已經與長輩不一致了,于是他們與父母的心理溝通明顯減少,轉而向“心愛的日記本”或者是同齡朋友。因此,他們往往用“鎖”勾劃出他人不可隨意進入的內心世界的“警戒線”。這種獨立意識和自尊意識的體現,是少男少女走向社會的前奏曲,對處于青春發育期的孩子的身心健康關系重大。然而,有的父母往往出于對孩子的關心和愛護,千方百計地窺視、探測孩子的隱私,造成雙方的矛盾。
怎樣解決這樣的問題呢?問題發生的關鍵,在于孩子與父母都沒有把握好隨著成長而帶來的一些新情況。孩子大了,心中自然會有不愿告訴他人的秘密。盡管孩子內心世界的秘密有正確的也有錯誤的東西,但也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正常現象。父母對此應該予以尊重,千萬不能因為子女不再像以往那樣和自己說心里話、有事瞞著自己或給房間上鎖而心急、焦慮,蒙上沉重的陰影。注重平時的交流,特別是在充分尊重孩子人格與隱私的基礎上,平等對話,讓孩子愿意敞開心扉,恐怕是避免這種矛盾的最好辦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