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必讀國學書目:學記
來源:杭州奧數網 2011-10-17 16:03:55

《學記》及譯文
1、[原文]發慮憲,求善良,足以謏①聞,不足以動眾;就②賢體遠,足以動眾,未足以化民。君子③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④!
[譯文][執政者]發布政令,征求品德善良[的人士輔佐自己],可以得到小小的聲譽,不能夠聳動群眾的聽聞;[如果他們]接近賢明之士,親近和自己疏遠的人,可以聳動群眾的聽聞,但不能起到教化百姓的作用。君子想要教化百姓,并形成好的風俗,就一定要重視設學施教啊!
[注釋]①謏:同小。②就:接近;體:親近。③君子:古稱地位高的人,后稱品德高尚的人,下同。④乎:這里作感嘆詞用,相當?啊",下同。
2、[原文]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國君①民,教學為先。《兌命》②曰:"念終始典③于學"。其此之謂乎!
[譯文]玉石不經雕琢,就不能變成好的器物;人不經過學習,就不會明白道理。所以古代的君王,建立國家,統治人民,首先要設學施教。《尚書·兌命》篇中說:"始終要以設學施教為主",就是談的這個道理啊!
[注釋]①君:作動詞用,統治的意思。②《兌命》:《尚書》中的一篇。"兌",亦作"說",讀"悅",下同。③典:主也。
3、[原文]雖有佳肴①,弗食不知其旨②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知困然后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兌命》曰:"學③學半"。其此之謂乎!
[譯文]盡管有味美可口的菜肴,不吃是不會知道它的美味的;盡管有高深完善的道理,不學習也不會了解它的好處。所以,通過學習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通過教人才能感到困惑。知道自己學業的不足,才能反過來嚴格要求自己;感到困惑然后才能不倦的鉆研。所以說,教與學是互相促進的。《兌命》篇說:"[在教學過程中],教與學是一個事情的兩個方面",就是說的這個道理啊!
[注釋]①佳肴:肴(yao),煮熟的肉。佳肴,泛指美好的菜肴。②旨:味美。③學:音效,教的意思。
4、[原文]古之教者,家①有塾,黨有庠,術②有序,國③有學。
[譯文]古代設學施放,每二十五家的"閭"設有學校叫"塾",每一"黨"有自己的學校叫"庠",每一"術"有自己的學校叫"序",在天子或諸侯的國都設立有大學。
[注釋]①家:這里實際上是指二十五家的閭。②術:亦作"遂"。③國:天子或諸侯所在地。周制:離都城百里以內的行政區劃為:每五家為一比,,五比為一閭(二十五家),四閭為一族(一百家),五族為一黨(五百家),五黨為一州(二千五百家),五州為一鄉(一萬二千五百家)。離都城百里以外(遠郊)的行政區劃則為:五家為一鄰,五鄰為一里(二十五家),四里為一鄼(一百家),五鄼為一鄙(五百家),五鄙為一縣(二千五百家),五縣為一遂(一萬二千五百家)。
相關文章
- 小學1-6年級作文素材大全
- 全國小學升初中語數英三科試題匯總
- 小學1-6年級數學天天練
- 小學1-6年級奧數類型例題講解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練習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知識點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教案匯總
- 小學語數英試題資料大全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末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中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語數英單元試題整理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