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數 > 小學試題庫 > 單元測試 > 語文單元測試 > 六年級語文單元測試下冊 > 正文
2011-12-21 18:17:14
小學六年級語文復習試卷十
六年級的語文是很重要的一門課,期末考試馬上臨近,小編為此整理了一些語文練習題,大家可以打印出來做一下。
1、下列每組詞語中各有一個錯別字,請劃出來并改正在后面的括號里:
(1)人跡罕至 叱詫風云 故弄玄虛 鱗次櫛比( )
(2)離經叛道 下車尹始 群英薈萃 百無聊賴( )
2、根據拼音寫出漢字,為加點字注音:
和mù( )相處 kè( )盡職守 jiá( )然而止 萬惡不shè( )
zhù( )藏 疲bèi( ) pú( )匐 沮( )喪
3、細讀下面一段文字,根據要求答題:
鄉音是自母親哼唱搖藍曲時就開始的記憶,是蹣跚學步時玩伴的呢喃細語,是家鄉田野上油菜馨香的流溢,是故圓山川里最富詩意的篇章。
(1)給加點字注音。
蹣跚( )( ) 流溢( )( )
(2)文段中有兩個錯別字,請把它們圈出來,并將正確的字寫在下邊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4、加點的關聯詞語使用有錯誤的是( )
A、中國人民不但可以不要向帝國主義者討乞也能活下去,而且還活得比帝國主義國家要好些。
B、無論紡得多的還是紡得比較少的,得獎的還是沒有得獎的,大家都感到勝利的快樂。
C、蜜蜂是在釀蜜,又是在釀造生活;不是為自己,而是為人類釀造最甜的生活。
D、無節制地信手亂花錢,即使是自己的勞動所得,但是也是有悖于節約精神的。
5、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運用得當的一項是( )
A、如果作者的想象過于離奇,描述過于夸張,就是可能給人一種不真實的感覺。
B、他們移風易俗辦婚事,此事傳開后,成為佳話,村鎮人家的婚嫁,紛紛效尤。
C、花花綠綠的世界,其中有多少虛偽、欺詐、兇殘,這些現象令人觸目驚心。
D、他是一個根深蒂固的人,盡管人們想盡各種辦法去勸導他,但是都無濟于事。
6、下列句中加點的成語使用不恰當的一項是( )
A、生活對于任何人都非易事,我們必須有相機行事的精神,最要緊的,還是我們自己要有信心。
B、我們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使社會主義中國的國際地位與國際影響與日俱增。
C、西部地區自然資源豐富,發展前景廣闊,像你這樣的人才一旦到了那里,一定是大有作為的。
D、長期以來所形成的"正確答案只有一個"這種思維模式,已根深蒂固地存在于人們頭腦中。
7、按照例句的形式改寫下面的句子(不要改變句子原意)
例句:山間炊煙裊裊,如絲如縷。
江上飄著一片片白帆,像一幅畫,又像一首詩。
改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請仿照例句,以"友誼"為話題造句:
例句:成功要用理想去引路,要用創造去開拓,要用汗水去澆灌。
造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請根據下面情境,按要求答題:
班里的"小書法家"小麗正在書寫一幅參賽的書法作品。大功即將告成。毛手毛腳的小映突然湊上來碰到了她的手,一幅藝術作品立刻慘不忍睹。小麗氣惱地瞪了小映一眼。小映趕忙道歉,見小麗還在氣頭上,又莞爾一笑,說:"微笑是人類最好看的表情。"
(1)小映這句話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假如你是小麗,你將會對小映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為貫徹黨的十六大精神,常州市政府在制定的"常州市民精神"中,倡導全體市民要"重誠信"。閱讀下面幾則有關"誠信"的小故事,從中歸納出"重誠信"的含義。
(1)春秋時,吳國的季子出使北方,順道拜訪了徐君。徐君很喜歡他的劍,季子雖然心中默許贈送,但因外交禮儀的需要,當時沒有答應。等他返回里,徐君已死,季子就把劍掛在其墳前的樹上而去。
(2)古代有個叫尾生的人,與一位姑娘相約橋下,姑娘因事未到,正逢潮水上漲,尾生抱住橋下一石柱不肯離去。等姑娘趕到,尾生已被淹死了。
(3)北宋詞人晏殊14歲時,參加皇帝親自主持的考試,看到題目后,對皇帝說:"這個題目10天前我就做過了,請陛下另出一題。"
(4)去年,金壇建昌、社頭、薛埠等地300余農戶面對市場的高價不動心,仍把自己的蠶繭低價賣給了當初與他們簽訂訂單的江蘇晨風集團。
(5)廣東吳先生在沒有付錢的情況下,僅通過電話在林海燕的投注站購買彩票,中得大獎518萬。林海燕本可以占為己有,還是打電話把中獎消息告知了吳先生。吳先生開始以為她是在催要彩票錢,經多次打電話,吳先生才領走了中獎彩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奧數網微信
ID:aoshu_2003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中考網微信
ID:zhongkao_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