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贈人民幣 尷尬的是孩子還是中國教育?
來源:長沙奧數網編輯整理 2012-02-15 10:11:55

多年來,中國孩子在世界奧林匹克數學競賽披金掛銀,屢創佳績,令國外媒體驚呼:中國人在奧數上有天賦。然而在國內,媒體對此卻并不熱心,甚至可以說是 過于冷淡,究其原因是:三十年來的經驗告訴人們,中國學生在國際奧賽上披金掛銀早已不是新聞了。因為中國學生素來是以勤奮好學著稱的,考一個世界第一,就像中國乒乓球隊拿世界冠軍一樣,完全是意料中的事,所以激不起人們興趣了。
更多詳情請點擊>> 世奧冠軍尷尬回贈人民幣曝露禮儀差距
當然,更深層的原因還是新聞中的另一方面信息發人深。涸谥型鈱W生互換禮物時,外國小朋友送上了精心準備的水杯、筆,中國孩子沒有準備,只好回贈人民幣。這多少已讓在“禮儀之邦”長大的國人尷尬了,而孩子們在公共場合的行為習慣和團隊合作上的巨大反差更是令人國人汗顏、憂慮。有人說:“智育不好出次 品,身體不好出廢品,德育不好出危險品。”行為習慣教育雖不是德育的全部,但卻是德育中最“實”的部分。而團隊合作精神不佳,更將成為這些孩子今后人生征途中的一大短板。
孩子們大抵也覺得委屈:老師也沒說還要準備禮物啊。的確,不獨孩子,對于交換禮物的環節,或許帶隊的成年人也始料未及。禮儀教育的缺失,禮儀知識的匱乏,帶來了禮儀盲區,導致了外交禮儀的失范。
當然,國人也送禮,而且很流行送禮,但不知何時起,于“禮”之上,附著了越來越多的功利因素。求辦事送禮,求關照送禮,我們都熟悉,唯獨單純的出于友誼、出于交流而贈送禮物的場景,對于我們,是顯得過于陌生了。
無獨有偶,2010年12月20日的《人民日報》曾報道:首次參加PISA的上海15歲在校生,在閱讀素養、數學素養和科學素養全部三項評價中,均排首位。這一結果立即引起國內外教育界及媒體的廣泛關注。歐美多家媒體驚呼“意外”,并追蹤分析上海及亞洲教育的成功經驗。而在國內,卻引來諸多爭議。教育 專家熊丙奇認為:PISA注重基礎知識和學習能力,反映的仍舊是知識教育的結果,而這恰是中國學生的強項。這一成績,不應遮蔽我們在個性培育、人格教育、 創造力教育等方面遠遠落后于其他國家的事實。
洛克菲勒有句名言,“培養一個貴族需要三代時間”,就說明培養好的禮儀習慣需要扎扎實實的長期教育,僅僅靠突擊,或許能奏效于一時,卻難作用于持久。當然,把孩子培養成貴族并無必要,但現實社會中缺乏形成禮儀習慣的氛圍,教育中缺少禮儀習慣的養分,我們不能為下一代提供培育禮儀習慣的土壤,這恐怕才是問題的關鍵所在!
長期以來,“學而優則仕”的傳統教育觀念在國人的腦海里根深蒂固,學校和老師往往認為只要學習成績好的就是好學生,為了提高升學率,往往只注重知識,而對其它能力、行為習慣、合作精神的培養卻大大忽視了。這也許就是中國學生在奧林匹克競賽中常常披金戴銀,但在諾貝 爾領獎臺上卻難見中國人身影的一個重要原因。中國的孩子贏在起點卻輸在終點上——小時了了,大未必佳。這一現象值得我們深深反思。
編輯推薦:
相關文章
- 小學1-6年級作文素材大全
- 全國小學升初中語數英三科試題匯總
- 小學1-6年級數學天天練
- 小學1-6年級奧數類型例題講解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練習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知識點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教案匯總
- 小學語數英試題資料大全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末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中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語數英單元試題整理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