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在城市受教育問題的建議
來源:新華網 2012-11-13 12:46:18

隨著城市現代化進程的加快,農村勞動力大規模向城市轉移,農民工子女隨遷進城就讀的問題日益突出。“有想法,沒辦法”,這是大多數進城務工的農民工在子女教育問題上所面對的現實境況。從內心來說,讓子女脫離父母監護,缺失心理關懷,成為“生活上缺人照應、行為上缺人管教、學習上缺人輔導”的“留守兒童”,實非情愿。他們非常希望也一直努力著能讓子女隨同自己進城就讀,與城市同齡孩子享受一樣的教育,但他們卻無力解決孩子進城就讀所要面對的諸多現實問題,自身的條件、學校的門檻和政策的限制,每一項解決起來難度系數都很高。
住房條件惡劣,收入水平較低,工作流動頻繁,這是農民工生活的普遍現狀。進入城市,他們大多選擇以群租合住的方式來降低生活成本,而且其聚居的地點通常是在遠離城市的“城鄉結合部”。對他們來說,子女進城就讀首先要面對的就是城市高物價水平下的“家庭單獨租住”的房租和家庭基本生活消費的壓力,還有城市學校較高的顯性和隱性的求學成本。突破經濟上的壓力讓子女進城已屬不易,要讓子女實現“就讀”困難同樣很大,如果要選擇好一點的學校那更是難上加難。事實上,城市公辦學校在資源配置、學校布點、教學內容,包括作息時間等等方面也沒有太多考慮兼收農民工子女的需求。雖說國家在2003年就已經確立了解決流動兒童接受義務教育“以流入地為主,以公辦學校為主”的政策,但這項政策的具體落實,離實際需要還有很大距離,并且各地很不平衡。優質學校資源稀缺,有些定點學校距離很遠,打工子弟學校條件太差,招收農民工子女就讀的學校總體數量嚴重不足,這依然是宏觀政策頒布多年后的“冷現實”。當然,他們還要面對的是由于戶籍制度的限制,城市高中階段教育和以后的升學制度的“無情封鎖”。
“沒辦法”是農民工的無奈,“想辦法”是政府的職責。解決好農民工子女受教育的難題,這同樣是和諧社會建設的一項重要任務。現在緊要的不是制定政策,而是落實好政策,要認真檢查和督促各級政府不折不扣地執行國家《關于進一步做好進城務工就業農民子女義務教育工作的意見》。為此,提出建議如下:
(一)在宣傳上,要加大對國家“兩為主”政策的宣傳力度,提高農民工對此政策的知曉率,讓他們能夠依法維護子女就讀的權利。同時,加大對各級政府在落實這一政策上的督查和輿論監督,并將此列入對流入地政府的硬性考核指標。
(二)在數量上,一要嚴格要求公辦學校向農民工子女敞開校門,依法保證居住在學校學區內的流動兒童接受義務教育,嚴禁違規收費,二要積極改善現有農民工子女學校的條件,加強規范管理與服務,幫助他們提高辦學質量,同時要積極鼓勵和支持社會力量在農民工流入較為集中的地域捐贈舉辦農民工子女學校,大力扶持、發展民辦學校。
(三)在經費上,農民工子女本就在國家實施九年制免費義務教育的公共教育經費的補助范圍,不過當農民工子女離開流出地時,相應的教育經費并沒有隨之流轉。流入地政府也沒有將農民工子女教育經費納入預算,接收學校因此也很難拿到對應的費用補助。為解決這一問題,建議嘗試建立和完善農民工子女公共教育經費流轉制度,當農民工子女離開流出地時,其相應的教育經費可參照社保資金的方式流轉,為其在流入地就讀提供保障,減輕流入地政府及學校的財政負擔;此外,建議由中央和省級財政設立專項資金,給予接受農民工子女較多的流入地政府的財政轉移支付,多渠道減輕流入地政府的地方教育財政負擔。
(四)在制度上,一要針對流動人口大量增加的現實為流入地城市教育擴容,同時要制定相關細則,避免農村受教育兒童的“集體遷移”;二要逐步變“地方負責,分級管理”的義務教育機制為常住地人口為主的教育管理體制,流入地政府要把常住人口納入城市公共服務范圍,突破戶籍限制,試點開放城市職業教育、高中階段教育和以后的升學制度,建立保障農民工子女受教育的長效的教育管理體制。
相關文章
- 小學1-6年級作文素材大全
- 全國小學升初中語數英三科試題匯總
- 小學1-6年級數學天天練
- 小學1-6年級奧數類型例題講解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練習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知識點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教案匯總
- 小學語數英試題資料大全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末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中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語數英單元試題整理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