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數 > 小學資源庫 > 教學論文 > 小學語文教學論文 > 三年級語文教學論文 > 正文
2013-12-20 13:09:52 下載試卷 標簽:三年級 教學理念 教學論文
周益民:本冊教材充分引導學生關注生活,積極寫作。在這個過程中,得到發展的不只是觀察、思維、想象及語言表達等諸種能力,還有對生活的情感與態度,從而引導學生形成健康的人生觀、價值觀──正確認識自我、與他人合作、熱愛家鄉、孝順父母,不一而足,有助于學生樹立起良好的社會責任感與道德感。一定意義上說,習作與生活成了相互促進、和諧發展的不可分割的統一體了。我想,這也是朱自清先生“作文是基本的訓練,是生活技術的訓練――說是做人的訓練也未嘗不可”這句話的最好詮釋了。
體驗,在文體淡化中釋放
趙江:《語文課程標準》提出:“能不拘形式地寫下見聞、感受與想象,注意表現自己覺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動的內容。”“不拘形式”指的是對習作文體的淡化,只要學生能夠順暢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情感,至于采取什么樣的文體形式,記敘文也好、說明文也好,或者書信等,都不作機械刻板的規定,這樣有利于學生主體思想的表達,而“新奇有趣,印象最深,最受感動”則充分強調了學生的寫作是學生的自我體驗,寫的是有話可說的內容,提倡“我手寫我心”。習作的內容與形式得到和諧統一,習作就成了學生心靈感受的自然流淌。本冊教材在這方面也體現得非常鮮明。
周益民:語文園地七中的習作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最近,你有沒有特別想寫的內容?這次習作,就請你把最想寫的內容寫下來,……總之,寫景、記事、寫物、寫人、展開想象編故事都可以。要注意把內容寫具體,把句子寫通順。”教材各單元的習作要求對寫作內容的規定較為寬泛,本單元對習作內容索性沒作任何規定,而是充分尊重學生寫作的愿望,學生獲得了寬松的寫作空間,有機會在習作中反映自己生活與情感的積累。至于怎樣表達,以何種方式表達,則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和習慣選擇。這樣,學生“胸中之塊壘”流入筆端,從內容到形式都是個性的釋放。
趙江:這種充分尊重學生主體意愿、經驗積累、個性體驗的習作設計,在整冊教材中頻頻出現。我們經常看到諸如“可以……可以……可以……也可以……”“或者……或者……”等句式,提供了習作內容、形式的多元選擇,給學生以充分的寫作自由度,學生的表達不會因為過多的附加要求而被束縛了手腳。少了羈絆與約束,學生的主體體驗才能充分彰顯。
周益民:體驗是自我的內心體驗,是學生獲取寫作內容、引起寫作沖動的心理機制。為了幫助學生加深體驗,習作編排上也是頗具匠心。一是做中體驗。“聽到的忘記了,做過的記住了”,千句口頭教誨不如躬身一行。如讓學生調查了解的基礎上,寫一份關于環境的考察報告或者對考察活動的感受;在要寫一件與父母間的感人事情之前,要求學生為父母家長做一件有意義的事,向父母表達尊敬與愛意。以綜合實踐學習活動為載體,經過一段時間的持續實踐,在最大時間跨度內捕獲最多的鮮活素材和感人瞬間。二是想象體驗。想象能創造另外一個世界,想象伴隨著激動、新奇和快樂。孫悟空會七十二變,如果你會“變”,你想“變成什么?”對于三年級兒童而言,他們的閱讀心理是處在“神話傳奇故事階段”,想象作文投其所好,愉悅的想象體驗使他們振起想象的羽翼,在多姿多彩的夢幻世界里穿行,最終以自己的經驗為出發點,構建起色彩瑰麗、神幻新奇、曲折有致的想象篇章。
趙江:“人在‘體驗’中,原本在經驗中對立的人、自然、社會三大‘界’驟然透明如翼,水乳交融,難分彼此,由此生成自然性、社會性、自主性交融于一體的人──‘新主體’”(張華《經驗課程論》)。“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言”不再是言說,而是言說而成的文體。“山原遼闊,水賦其形”,當學生將內心的真切體驗流注筆端時,那落筆成篇的便是文體,文體不是“先在”的,而是隨著寫作的完成“賦其形”。這個過程,學生的“新主體”在習作中得以確立與體現,寫作成了學習的一大快事。
綜合,賦予習作全新的視角
周益民:綜合性是當今課程發展的一大特征,這在本冊教材的習作部分也得到了較為充分的體現。首先體現在與單元教學內容相關聯。全冊八個單元,每個單元都有一個主題。與“留心周圍的環境”主題單元關聯的習作,要求學生在充分調查的基礎之上,寫一篇關于反映環境保護現狀的習作;在“豐富多彩的童年生活”主題單元中,則要求學生關注生活,記錄童年成長故事;在“神奇的科技世界”主題單元后,則讓學生充分展開想象,想象未來人們的生活場景,有什么樣的新奇的創造發明會改變人們的生活……隨課文教學還設置了兩次小練筆。這樣,每個單元的習作教學不再是孤立的,而是與閱讀內容取得了統一,從閱讀教學到習作練筆形成有效地溝通與遷移,形成緊密聯系的有機整體,
趙江:我想這種綜合還體現在與綜合性學習同步進行的學習方式的整合。按照教材的編排,本學期安排了幾次綜合性學習活動,在開放、自主、合作與探究的學習活動中,學生的認識水平與實踐能力有了很大的發展,也鞏固與強化了對課文的理解,使學習向生活實踐拓展延伸,而習作則緊緊圍繞綜合性學習活動,成為綜合性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第五單元是以親情為主題的,在學完課文《可貴的沉默》后,即要求開展一次綜合性學習活動,“回憶、了解父母關心愛護自己的事情�?梢韵蛴H人和鄰居了解,你小時候父母是怎么疼愛你的……還可以觀察父母平時是怎樣為自己操勞的……”為了確�;顒拥挠行ч_展,在后面的學習中還安排了一個綜合性學習提示,建議學生做家務事,做生日賀卡,排練小節目,在這過程中,學生一定會生發出很多感受。教材充分關注到這種資源,安排了與之相應的習作練筆,促成了感受與表達的轉化。
周益民:作為綜合性的體現,我還想補充一點:習作是書面表達,按照學生習作心理的規律,表達是由內而外,由口頭向書面過渡與轉化的過程。教材在這方面也作了有益的嘗試。教材每一個“語文園地”都設有“口語交際”,習作緊隨其后,兩者所要安排的內容是關聯的。第一單元口語交際的主題是《介紹家鄉景物》:“你的家鄉一定有優美的風景吧?你發現了嗎?請選擇一處向大家介紹。”在后續的習作中,我們也讀到這樣的要求:“在和同學互相介紹家鄉的景物時,你一定受到了一些啟發……這次習作,我們就來寫一寫家鄉的景物。”習作教學與口語交際一脈相承,渾然一體。
趙江:在本冊習作的編排上,關于習作評改方式也體現了綜合性。引導學生進行自評時,要求學生對習作中“自己不滿意的地方”進行修改,在習作的過程中,注意讀給同學、家長聽,聽聽他們的意見,然后再行修改完善。綜合運用多種修改改方式,有效地指導學生更好地完成習作,在漸次進步的過程中體驗到成功的樂趣,從而讓學生真心喜愛習作。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奧數網微信
ID:aoshu_2003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中考網微信
ID:zhongkao_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