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稱小升初擇校成病態戰爭 造就一批家長病人(2)
來源:奧數網 2014-03-14 10:16:14

李凱向記者介紹說,根據政策,在北京,小學升初中的主要途徑是“對口入學”,即一所小學和三四所中學結成對應關系,該小學的畢業生在這幾所中學中擇校升學。這本是按“就近入學”原則制定出的政策,但在“擇校”被默許的情況下,熱門中學的對口小學身價水漲船高,家長希望在孩子入小學時“一次投資”,就可以獲得重點初中、甚至重點高中的“長遠收益”。
作為“對口入學”原則的補充,北京的小升初還有“推優政策”——小學擁有向重點中學推薦優秀學生的名額;“占坑班”——公辦重點學校自辦或與社會機構合辦、面向小學生的學科培訓機構,替重點中學選拔學生。因為最后效果不同,占坑班被家長們分成“金坑”、“銀坑”、“土坑”、“糞坑”等不同類型。
“說實話,當時聽學校宣傳說北京以后的小升初‘堅持電腦派位為主、其他方式為輔’時,我真的特別興奮,但親身經歷過就發現真不是那么一回事兒。”2012年剛剛把女兒送進北京某區重點初中的付燕向記者坦言,“實際上,電腦派位、就近入學方式是擺在最后的一種墊底升學辦法。”
付燕說,女兒從四五年級開始就陸續報讀“蹲坑班”。“家長也直接稱其為‘坑班’,就是一些重點中學開辦的培訓班,主要講授奧數等。關鍵在于,上課的內容往往和這些重點初中最后選拔考試的內容有一定吻合。而這些學校還通過或明或暗的途徑向家長們傳遞這樣的信息:學校將來會從這些課外班中選拔優秀人才,參加這些課外班的孩子在報考本校時會有‘優先權’”。
“只有上‘坑班’的學生知道考試時間,有考試資格,沒有上班的學生就算在考試的時候到了學校外面,學校老師也不會承認里面正在舉行選拔考試。”付燕說,自己就曾感受過站在學校外面看著別人的孩子考試而自己的孩子“沒份考試”的那種無可奈何。
家住西城區的錢芳算是比較幸運的,丈夫在西城區一家國企,和附近的一所重點小學有“共建關系”,單位每年有名額,適齡職工子女可以“破例跨區”上這所學校。
不過,共建名額也要競爭。“大概每年一兩個指標,三四年前差不多找找關系都能上,現在明碼標價一個指標10萬元。”對于工薪階層的錢芳家來說,10萬元已是一人的全年工資收入,但她說,“能交這筆錢我可高興了,多少人捧著錢不知道給誰呢。”
“劃片”與教育公平
“如果沒有條件上的差距,誰不愿意就近入學呢?”
面對記者“為何要舍近求遠擇校”的問題,很多家長給出了相似的回答。
“我就這么和你說吧。現在毛毛上的學校,很多教學實驗設備是從外國進口的,學生的文藝演出在大劇院,甚至有出國演出的機會。我同事家的孩子上的重點中學,校慶儀式在人民大會堂舉行。”顧婷說,這些都是其他學校比不了的。
教育資源不均衡被認為是擇校熱的直接原因。
“義務教育的區域環境應實現校際均衡,才能拆分優質學校與權力掌控者的利益共同體,使擇校問題得到根本性矯正。”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認為,政府應轉變教育資源配置模式,增加教育投入,尤其是對薄弱學校的扶持,來縮小校際之間的差距。
此外,他強調義務教育應是政府向公眾提供的公益產品,每一個人都應平等享受義務教育資源,各地必須建立公眾有權參與教育決策、監督的教育管理制度。
2006年9月1日實施的義務教育法中明確規定,推進義務教育均衡是地方政府發展義務教育的首要職責。但熊丙奇坦言,正是一些部門在實際中的“懶政”行為才致使這一問題長期治理無果。他覺得,必須增加相應的監督和問責制度,才能促進政府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門更重視、更有效地去解決這一頑疾。
“此次教育部文件明確提出的義務教育劃片就近入學打破了以往‘推優’、電腦派位等種種升學、招生模式。如果這一政策能夠切實推行,就能把不少家長從小升初的競賽當中拯救出來,更加有利于教育公平。”熊丙奇說。
不過,熊丙奇也明確表示,如果我國的“學區制”主要內容就是劃定就近入學范圍,那么,其價值是十分有限的,而且,恐怕也難真正做到學區內的教育資源均衡。
熊丙奇建議,要想實現教育公平的劃片入學,就必須打破行政治理體系。首先,應該在每個區縣教育局(區域)建立學區教育委員會,委員由政府官員、立法機構成員、校長代表、教師代表、學生代表、社區居民代表共同組成,該委員會是重大戰略決策的機構。由學區教育委員會民主決策產生的資源配置方式,將會改變以前行政主導的方式。
相關文章
- 小學1-6年級作文素材大全
- 全國小學升初中語數英三科試題匯總
- 小學1-6年級數學天天練
- 小學1-6年級奧數類型例題講解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練習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知識點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教案匯總
- 小學語數英試題資料大全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末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中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語數英單元試題整理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