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桂林小升初家長稱禁考治標不治本
來源:桂林日報 2016-05-24 11:30:51

2016年桂林小升初家長稱禁考治標不治本
小升初話題成為眾多有小學高年級學生的家庭討論的熱點。仍有不少學生家長斥巨資“占坑”、參加培訓機構組織的考試。小升初期間,不安全感、焦慮感在小學畢業生及其家長間彌漫。那么,小升初擇校亂象緣何而起,學生家長、一線教師如何看待這樣的現象,又如何才能標本兼治?
家長:和孩子一直處于備考狀態
“為了小升初,我們現在一直處于備考狀態。”4月15日,今年就讀于七星區某小學六年級的小宇媽媽在電話里這樣描述自己當下的生活。據小宇媽媽介紹,孩子成績一直不錯,但是為了能在民辦中學招考中穩操勝券,不僅報名培訓班,“掛”在培訓機構名下,還一直等待培訓機構組織的聯合考試。
4月初以來,多位家長表示,本來在4月2日他們的孩子要參加教育培訓機構組織的聯考。“后來臨時叫停了,培訓班說等通知。”一位家長告訴記者。在家長提供的考試通知安排上,可以看到,該次考試是名為桂林市教育培訓聯盟的機構組織的,分為兩個校區進行,從準考證的考號與教室安排來看,參加考試的學生人數應在400人左右。據考場值班老師介紹,他們與部分民辦學校有合作,“有合作”一詞非常讓人有遐想空間,記者再深入問下去時,工作人員沒有繼續介紹。一位家長說,她最近了解到的一所培訓機構開辦的民辦中學銜接班共安排10個課次,一科一課次費用為480元。“也就是說,進銜接班,三科就要一萬多塊錢。”
另一位楊姓家長告訴記者,盡管孩子學習成績一直名列班級前茅,但他們為了“占坑”,也在培訓機構花了千余元掛個名字,為的就是參加培訓機構組織的摸底考試。
“身邊就有孩子一周去四五個地方補習奧數的。孩子們好忙。”家長們的口中頻繁出現緊張、焦慮這樣的詞。據了解,為了應付培訓機構組織的考試,不少孩子已經啟動了以奧數為主的“刷題”模式。象山區某小學的小坤為了備考民辦中學,甚至自己向家長要求再去補習補習,盡管他每天晚上往來培訓班已經非常疲憊。
而這樣的緊張甚至蔓延到了五年級的學生和家長。“我之前是反對補課的強硬派,現在都被周圍的環境改造了。”住在馬坪街的趙女士說,孩子身邊的家長都想方設法要擠進民辦中學。趙女士說:“按照學區分配,女兒是去一中,可我還是想讓她上那幾所民辦中學。”盡管學費、住宿費等各種花費要比公辦中學高出數倍,但由于校際間的差異客觀存在,讓趙女士等眾多家長還是想擠民辦初中。
小升初政策不斷調整規范,但家長擇校的念頭難以改變
如今“小升初”的渠道有幾種?按照目前政策規定,除了民辦中學的“面談+搖號”,就是按照學區就近入讀公辦中學。但是在小宇媽媽看來,遠沒有那么簡單。
在采訪中,家長們談及各種官方或非官方的消息,這些信息一波接一波襲來,讓家長們內心一直在晃悠。“只有讓孩子多報班,多參加比賽、考試,出好成績,才是抓住入讀民辦中學機會的唯一出路。”家長的急切心情與讓孩子上“名校”的渴望,并沒有隨著小升初政策的逐年改變而發生變化。同樣沒有發生變化的是,無論小升初政策如何調整,家長們仍在給孩子報一個又一個培訓班,幫助孩子積累著上“名校”“民校”的資本。
目前,為了緩解當前小升初的矛盾,市教育主管部門不僅一再發布公告、嚴查選拔性考試,還從各項政策上進行疏通引導,但是,在采訪中,家長們認為,這需要一個長期的調整過程,眼前面臨升學的壓力讓他們對長遠的效果并不關注,沒法打消擇校的念頭。
從一組數據能窺出端倪。以2003年廣西師大附屬外國語學校組織小升初考試為例,當年該校招收名額350人,而前來應考的小學畢業生有3000多名。2015年,該校招生人數已經增加了約兩倍,接近千人。而通過教育局網站報名的考生達6000余人,占市區小學畢業生人數的近七成。部分民辦學校連年突出的中高考成績無法不讓眾多家長心動。
據悉,為了解決小升初擇校難題,桂林小升初的調整改革逐年推進已經有近10年時間。
2007年,市教育局明確就近入學的原則劃定市屬公辦學校學區,實行小學畢業生免試升學,并明確要求任何中學不得提前組織招生或到我市各小學選拔錄取新生。招生學校不得組織以升學為目的的書面考試或變相書面考試,也不得以社會辦學或團體組織的競賽成績作為錄取依據。外語學校招收新生需進行外語測試的,經市教育局批準后,方可組織必要的外語能力測試。
2013年3月,桂林市部分民辦初中舉辦的、近4000名考生報考的小升初招生考試被市教育局緊急叫停。
2014年,民辦中學確定通過“面談+搖號”的方式進行招生,不再進行筆試。
2015年,民辦中學招生進一步規范,小學畢業生開始通過教育局的報名平臺報名,當年共有6700余名學生參加民辦中學的小升初面試。
2016年3月,在小升初的敏感時期,相關部門通過查處、聯合聲明等方式進一步規范當前小升初的局面。市教育局公布了對71所民辦培訓機構的審查結果,查處部分培訓機構在辦學過程中與桂林市部分民辦初中合作開展所謂小升初培訓、銜接的違規行為,并認定1所不合格停辦,要求12所機構整改。師大附外、寶賢、奎光、德智、桂電等5所學校還在桂林教育微信、《桂林日報》再次聯合聲明,“沒有與其他單位、機構和個人簽署小升初委托招生或培訓辦班的協議”。
此外,桂林市示范性高中招收學區生所占比例從2005年的25%逐年提升,2011年達到35%,今年已經提升到了50%。
小升初擇校“焦慮”癥狀如何才能標本兼治?
嚴禁考試治標不治本
一方面整治規范、聲明公告,一方面還有學區生比例提升至50%的利好,但是,小學畢業班的學生家長似乎仍未吃“定心丸”,從而導致報班、應考熱度不減。
多位被訪的家長坦言,幫孩子報班培訓實屬無奈,教育部門嚴禁私下組織選拔性考試可見他們管理的決心,但這不能達到治本的效果。
一位教師說,去年她任教的小學畢業班,除了成績非常穩定的幾位學生之外,大多數報考民辦中學的學生家長都會選擇參加銜接班、“占坑”班或者培訓班。“參加這樣的培訓班是不是就會提高錄取率還真不好說,但學生和家長們為了爭取‘入場券’,獲得更多‘勝券’,總是極力去爭取。”這位老師認為,造成學生和家長強烈的“不安全感”,還是緣于當前各校之間,尤其是民辦學校和公辦學校教育教學質量之間的差異。
不斷提升公辦學校教育質量
那么,如何進一步深化改革,采取什么措施解決這一“老問題”,有效打消民校效應和家長觀望、賭博的心態呢?
對于多年來的小升初改革,大多被訪者認為有一定成效,但解決的根本辦法并不是提升示范性高中學區生錄取比例、禁止組織選拔性考試,更重要、更緊迫的是提升公辦中學在學生家長心目中的認可度,提升公辦中學的教育教學質量。這是記者電話、面談逐一采訪的近20位中小學教師、教育教學管理者以及家長的共識。
雖然這并不能一蹴而就,但被訪者們希望能在軟、硬件上加大對公辦中學的投入提升。他們認為,進一步整合教育資源、提升公辦學校教育質量是當務之急。在他們的建議中提到,外地一些學校已經嘗試通過校際聯盟這種“揚峰填谷”式的增量改革來根治小升初擇校亂象,通過對口直升(普校對口名中)、強校與弱校結對幫扶、九年一貫制等來輔助薄弱學校提升教育教學質量。此外,一些地方通過實行公立私立中學之間、機關與學校之間、聯盟校之間等多層次的教師輪崗制度,促進教育資源均衡發展。“應該還有更多值得嘗試的有力度的改革手段,這需要相關部門的魄力和決心。”一位教師說,小升初招生規范與改革一定要自上而下的大手筆,否則恐難見大效。
相關文章
- 小學1-6年級作文素材大全
- 全國小學升初中語數英三科試題匯總
- 小學1-6年級數學天天練
- 小學1-6年級奧數類型例題講解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練習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知識點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教案匯總
- 小學語數英試題資料大全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末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中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語數英單元試題整理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