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五年級語文知識點訓練:文學常識之民風民俗(2)
來源:奧數網 文章作者:東學堂小學語文 2016-06-02 15:54:27

答案:
1.A
解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活了73歲;孟子(約公元前372年——約公元前289年),活了84歲。
2.C
解析:
C選項的登高采菊是重陽節的習俗,而不是端午節。
3.A
解析:
五福臨門中的“五福”源自《尚書·洪范》:“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終命。”即長壽、富貴、康寧、好德、善終。是古代漢族人民關于幸福觀的五條標準,這是中國人對“福”的最早的解釋。然而由于避諱,東漢桓譚于《新論·辨惑第十三》中把“考終命”更改,把五福改為:“壽、富、貴、安樂、子孫眾多。”后來演變為演化為“福、祿、壽、財、喜”則是比較符合世俗的要求。
因為文化的流傳演變,對“五福”的解釋有很多,這里采用的是最早的解釋。
4.A
解析:舞獅是我國優秀的民間藝術。每逢佳節或集會慶典,民間都以舞獅來助興、舞獅有南北之分,南方以廣東的舞獅表演最為有名。北獅起源于河北。
南獅又稱醒獅,造型較為威猛,舞動時注重馬步。南獅主要是靠舞者的動作表現出威猛的獅子型態,一般只會二人舞一頭。獅頭以戲曲面譜作鑒,色彩艷麗,制造考究;眼簾、嘴都可動。嚴格來說,南獅的獅頭不太像是獅子頭。傳統上,南獅獅頭造型上有“劉備獅”、“關公獅”、“張飛獅”之分。三種獅頭,不單顏色,裝飾不同,舞法亦跟據三個古人的性格而異。 紅色為關公獅,代表忠義、勝利;黃色為劉備獅,代表澤被蒼生、仁義及皇家貴氣;黑色為張飛獅,代表霸氣、勇猛。故一般張飛獅只有在比賽或者踢館挑戰時才用,一般喜慶之事還是紅黃為常見者。
北獅的造型酷似真獅,獅頭較為簡單,全身披金黃色毛。舞獅者(一般二人舞一頭)的褲子,鞋都會披上毛,未舞看起來已經是維妙維肖的獅子。獅頭上有紅結者為雄獅,有綠結者為雌性。北獅表現靈活的動作,與南獅著重威猛不同。舞動則是以撲、跌、翻、滾、跳躍、擦癢等動作為主。北獅一般是雌雄成對出現;由裝扮成武士的主人前領。有時一對北獅會配一對小北獅,小獅戲弄大獅,大獅弄兒為樂,盡顯天倫。北獅表演較為接近雜耍。配樂方面,以京鈸、京鑼、京鼓為主。
5.A
解析:相傳春秋末期吳國大夫伍子胥在寧波慈城作戰。他臨死前對部下說:“如果國家有苦難,百姓斷糧,你們到城墻下挖地三尺可得到糧食。”伍子胥死后,他的部下被越軍包圍,城中斷糧已餓死不少人,這時有人想起伍子胥的話,就去挖城墻,挖了三尺多深,果然挖到了許多可吃的“城磚”即年糕,結果打了勝仗。原來是當年伍子胥在慈城督造城墻時,已做好了屯糧防饑的準備。從此以后,每逢過年慈城家家戶戶都做年糕,年夜飯就吃年糕湯來紀念伍子胥。
年糕作為一種食品,在中國具有悠久的歷史。1974年,考古工作者在距今七千多年浙江寧波余姚河姆渡遺址(余姚河姆渡母系氏族社會遺址)中就發現了顆粒飽滿、保存完好水稻的種子,這說明早在七千年前我們的祖先就已經開始種植稻谷。漢朝對米糕就有“稻餅”、“餌”、“糍”等多種稱呼。漢代揚雄的《方言》一書中就已有“糕”的稱謂,魏晉南北朝時已流行。古人對米糕的制作也有一個從米粒糕到粉糕的發展過程。公元六世紀的食譜 《食次》就載有年糕“白繭糖”的制作方法,“熟炊秫稻米飯,及熱于杵臼凈者,舂之為米咨糍,須令極熟,勿令有米粒……”即將糯米蒸熟以后,趁熱舂成米咨,然后切成桃核大小,晾干油炸,滾上糖即可食用。早在遼代,據說北京的正月初一,家家就有吃年糕的習俗。到明朝、清朝的時候,年糕已發展成市面上一種常年供應的小吃,并有南北風味之別。年糕美味、香甜、醇香,具有濃重的歷史氣息。
6.B
解析:“福”字倒貼在漢族民間傳說,明太祖朱元璋當年用“福”字作暗記準備殺人。好心的馬皇后為消除這場災禍,令全城大小人家必須在天明之前都在自家門上貼上一個“福”字。馬皇后的旨意自然沒人敢違抗,于是家家門上都貼了“福”字。其中有戶人家不識字,竟把“福”字貼倒了。第二天,皇帝派人上街查看,發現家家都貼了“福”字,還有一家把“福”字貼倒了。皇帝聽了稟報大怒,立即命令御林軍把那家滿門抄斬。馬皇后一看事情不好,忙對朱元璋說:“那家人知道您今日來訪,故意把福字貼倒了,這不是'福到'的意思嗎?”皇帝一聽有道理,便下令放人,一場大禍終于消除了。從此,人們便將“福”字倒貼起來,一求吉利,二為紀念馬皇后。
相關文章
- 小學1-6年級作文素材大全
- 全國小學升初中語數英三科試題匯總
- 小學1-6年級數學天天練
- 小學1-6年級奧數類型例題講解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練習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知識點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教案匯總
- 小學語數英試題資料大全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末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中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語數英單元試題整理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