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漲知識:月餅的前世今生
來源:奧數網 2016-06-07 11:41:22

又是一年中秋佳節,無月餅不中秋。現在人們應該很難想象沒有月餅的中秋節。那么月餅是因何而來?爸爸媽媽及孩子們知道月餅的流傳歷程嗎?
古代:傳說得名于楊貴妃
月餅一開始當然并不叫月餅,形狀口味也非跟現在一樣,普遍認為,月餅發源于殷周時期,流行于唐朝,定名于宋朝。其中還有楊貴妃命名月餅的傳說軼事。
殷、周時期:江、浙一帶有種紀念太師聞仲的“太師餅”,邊薄心厚,可謂月餅的前身。
漢朝:漢代張騫出使西域后,引進芝麻,便出現了以芝麻胡桃仁為餡的圓形餅,名曰“胡餅”。
唐朝:各種月餅的傳說誕生
唐高祖引發中秋吃餅習俗。傳唐朝李靖率師討伐犯境邊寇,于中秋節凱旋,長安通宵歡慶。時有吐蕃人獻餅祝捷,唐高祖手拿圓餅指著明月笑曰:“應將胡餅邀蟾蜍。”嗣后分賜群臣共啖,遂成中秋吃餅之俗。
傳說楊貴妃命名月餅。某年中秋夜,唐玄宗和楊貴妃賞月,唐玄宗嫌“胡餅”不好聽,楊貴妃仰望皎潔的明月,心潮澎湃,隨口而出“月餅”。
宋朝:真正開始有月餅的實際記錄
月餅一詞最早見于南宋吳自牧《夢梁錄》中,那時的月餅是菱花形的,和菊花餅、梅花餅等同時存在,并且是“四時皆有,任便索喚,不誤主顧”。可見這時的月餅,還不只是在中秋節吃。至于月餅這個名詞的來歷,已無從考證。但是北宋著名文人蘇東坡留有“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的詩句,或許這是月餅這個名稱的來源以及月餅做法的根據。
明朝:月餅流行,且只在中秋節吃
明代起有大量關于月餅的記載,這時的月餅已是圓形,而且只在中秋節吃,是明代起民間盛行的中秋節祭月時的主要供品。《帝京景物略》曰:“八月十五祭月,其祭果餅必圓。”“家設月光位于月所出方,向月而拜,則焚月光紙,撤所供,散之家人必遍。月餅月果,戚屬饋相報,餅有徑二尺者。”
月餅在近代的變遷有著濃重的時代烙印
從新中國建立以來,隨著國情不斷發展,月餅也被打上了時代烙印。
1949年10月6日,新中國成立的第一個中秋,月餅業蕭條不已。
9月初,廣州的各大酒樓、餅商開始打起月餅推銷戰,店門擺盆景,報紙登廣告,但中秋臨近,購餅送禮者卻寥寥無幾。節后,各式月餅堆積如山。
1951年,“抗美援朝”月餅模受歡迎
抗美援朝戰爭打響后,那年的市場上出現了“抗美援朝”月餅模。整個模子是用一塊褐色方形硬雜木手工雕刻制作而成,凹槽直徑在12厘米左右,比現在市面上的月餅要大。深度在2厘米左右,凹槽中手工雕刻的花紋線條流暢,古樸典雅,具有濃郁的中國特色。對那個年代的人來說,最具吸引力之處就是月餅模中間宋體雕刻的“抗美援朝”字樣和一顆大大的五角星。
1959—1965年:憑證供應食物,月餅難求,賣出天價
1959年,糧油副食和日用工業品已經按戶口憑證限量供應了,過節的月餅及水果等也不例外。自1959年下半年開始用糧票了,到1960年,拿著糧票也不容易買到月餅了。中秋憑證供應少得可憐的食物。月餅供應同上年看齊,價錢都貴了。中糖公司門市部的月餅賣10元一個。10元,在當時就是天價!一個青年工人月工資可能才20元,那一個月餅相當于半個月的工資,按現在的收入計,相當于1000元一個月餅。
1966—1976年:賞月、吃月餅被一度禁止
很難買到月餅那一時期,月餅很“金貴”,是不少人難以看到的“稀罕物”。“賞月、吃月餅”還曾一度被禁止。
1978年—20世紀末:中秋節被賦予新時代內涵,月餅恢復供應
曾中斷16年的上海冠生園在1979年重新生產自制中秋月餅,恢復供應,有“西施醉月”、“嫦娥奔月”、“平湖秋月”等若干種類。與此同時,為減輕中秋時集中購買的壓力,月餅預約券也開始出現,而且供不應求。月餅券的印制愈加精美,用紙愈加高檔,有了一定的藝術價值。
現如今,各種美食應有盡有,月餅已不再是奢求之物,孩子們對此美食也越來越不感興趣了。正值佳節,全家賞月之際,不妨給孩子講講這段月餅的變遷史。
相關文章
- 小學1-6年級作文素材大全
- 全國小學升初中語數英三科試題匯總
- 小學1-6年級數學天天練
- 小學1-6年級奧數類型例題講解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練習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知識點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教案匯總
- 小學語數英試題資料大全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末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中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語數英單元試題整理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