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無用”的教育,將來可能讓孩子終生受用(2)
來源:搜狐教育 北京小升初網 2016-06-13 12:05:24

人類真正的幸福,也恰恰是那些看似“無用”的東西帶來的。比如,音樂有用嗎?美術有用嗎?文學有用嗎?詩歌有用嗎?這些看似都沒用。可是,假如這個世界上沒有音樂,沒有美術,沒有文學,沒有詩歌,那它將是多么單調、乏味,人類也就不可能會有豐富多彩的幸福生活。元朝有一位畫家叫黃公望,晩年用了六七年時間完成了一幅著名的《富春山居圖》,畫完后給了一個僧人“無用”,不久就去世了。幾百年來,這幅畫輾轉流傳,一半放在了杭州博物館,一半放在了臺北“故宮博物院”。一個寂寞文人感嘆自己無用,恰恰遇到一個叫“無用”的喜歡這幅畫的僧人。這幅“無用”的人畫的“無用”的畫卻真有用。孩子不僅要學書本知識,還要學書本知識之外的一些東西。真正的教育是什么?按大教育家懷特海的話說,把在學校里所學的有用的知識忘掉后剩下的才是真正的教育。也就是說,真正的教育要求學生不斷學習那些“無用”的東西。
過去,學生被一味封閉在校園里、密閉在教室里。新的教育改革通過綜合素質評價,推動學生發展,特別是學生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這就要求學生走出校園、走向社會、走進社區。學校也必須通過社團活動和內涵發展,給予學生參與學校管理、參與社會事務的機會。這些都旨在要求學生盡可能多學一些“無用”的東西。孩子的本性是玩耍、做夢、求異、好奇和探索,那么,所有跟他們本性有關的東西都應該是“有用”的,所有有益于他們快樂、健康和幸福成長的東西都應該是“有用”的。就是這些看似“無用”而實則“有用”的東西,可以浸潤他們的身心,可以滋養他們的一生,可以讓他們有一個多彩的人生。一個孩子如果從小就沒有與大自然親近的機會,從小就沒有放任天性、揮灑個性的自由,從小就沒有做夢的權利,從小就沒有從游戲、童話中獲得過樂趣和感受,從小甚至連發呆的時間和空間都沒有,那么就不要指望他今后會產生什么思想、智慧,會迸發出什么靈感、創造力,估計他連做一個有責任、有擔當的公民都很難。達爾文小時候整天掏螞蟻窩、捉蝴蝶、摸魚蝦、研究臭蟲,就是不愿學習。父親氣急敗壞,認為他“除了打鳥、養狗、捉老鼠外,有用的事一樣都不會干,將來會丟全家的臉”。然而,達爾文就是在這些“無用”的事情中,拓展了思維、開啟了想象和創新之門,預埋了一粒成功的種子,并最終改變了人類對生命進化的認識。臺灣心理學家游桂乾先生的童年是在爬樹、游泳、垂釣、摸蜆中度過的。這樣的童年,卻是他“活至現在為止最美的時光”,并“常常在夜闌人靜時想起這一段,嘴角仍會泛出一抹淺淺的笑”。
相關文章
- 小學1-6年級作文素材大全
- 全國小學升初中語數英三科試題匯總
- 小學1-6年級數學天天練
- 小學1-6年級奧數類型例題講解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練習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知識點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教案匯總
- 小學語數英試題資料大全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末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中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語數英單元試題整理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