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傳承取何精華去何糟粕
來源:光明微教育 2016-06-14 11:03:21

國學傳承取何精華去何糟粕
走進山東省尼山圣源書院的課堂,國學講師正在講解由南宋朱熹編訂的《四書章句集注》;相隔十幾里的鄉村儒學教室里,村民們正在學習作揖禮儀;而在千里之外的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中文系與歷史系教授各自在《詩經》與《史記》中含英咀華。
國學是什么?也許在不同的場合,國學會呈現出不同的“樣貌”。
如何傳承國學?似乎“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已成公理共識。
但究竟何為“精華”,何為“糟粕”?衡量標準又是什么?公眾對國學傳承的討論從未間斷。
講什么,不講什么
“國學是相對西學而言,指一國故有之學,涵蓋面很廣。”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副院長顏炳罡道出了國學的本義。他認為,國學在當代社會應該傳承的,是“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等可以代表中華民族的核心價值觀的東西,尤以儒家為重。當然,無論是“孝”還是“忠”,在當代都可以有不同的形式和對象。
的確,在傳統文化普及的課堂上,“孝”“禮”等德化教育一直是國學最突出的內容。然而在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國學與管理研究所所長于江山看來,這樣理解國學卻顯得太“狹隘”。
“道德禮儀教育只是國學最基礎的層面,而國學更深層的意義,在于塑造民族精神和信仰。”于江山認為,國學必須作為重建當代國人精神世界的源流之學,不只是行為舉止,在精神層面也應扎下根去。
不過,無論是“孝悌忠信”還是“源流之學”,這一具有價值取向的精神內核也并不為所有人認可。北京師范大學教授李山就認為,國學的文字、審美和藝術價值,就比傳統的三綱五常更有助于確立我們的民族性。
盡管“蘿卜青菜,各有所愛”,但在國學傳承認知上的歧義之多,足見基礎性共識的薄弱。在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副院長梁濤看來,這背后的直接緣由還是學術體系的不成熟所致。“當代國學的形態,受港臺新儒家的影響很大,也有不少人提出了新的想法、口號。但要說一個理論完備的體系,國內學界還尚未建立起來。”
相關文章
- 小學1-6年級作文素材大全
- 全國小學升初中語數英三科試題匯總
- 小學1-6年級數學天天練
- 小學1-6年級奧數類型例題講解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練習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知識點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教案匯總
- 小學語數英試題資料大全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末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中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語數英單元試題整理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