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嘉瑩:唐代的小孩子是從小就學習吟詩的(3)
來源:搜狐教育 給孩子 2016-06-23 11:32:41

古詩的對偶
對偶,其實也是由中國語言文字的特質而形成的。英文單詞長短不齊很難對起來,而中國文字單音獨體,天生來就適合對偶。《易經》的“乾卦”說:“水流濕,火就燥;云從龍,風從虎。”那時候的作者還沒有后來這種對語言文字的反省,它是自然而然就對上的。
而到了六朝的時候,對偶就成了很多詩人自覺的追求,像謝靈運的《登池上樓》,從頭到尾都是對偶,雖然還不是格律詩,但與漢代那些質樸的古詩相比已經大不相同了。
律詩的平仄當然有它的規律,但也不是完全死板的,有的地方平仄可以通用,有的地方就不可以。另外還有所謂“拗句”,有的地方可以“拗”,有的地方不可以“拗”,有的地方“拗”了可以“救”。
于是有人就說,格律詩變化這么多,太傷腦筋,學作詩不是太難了嗎?其實只要通過吟誦把握了它的基本規律就一點兒也不難。
吟誦傳統
我教詩教了這么多年,好的詩我一看就有感覺,像杜甫的《秋興八首》,像李太白的長篇歌行,我一看就不由自主地想要大聲吟詠。清朝有名的詩人范伯子曾經說過兩句話,說你作詩的時候,要“字從音出,字從韻出”,就是說你要吟誦得很熟,你的文字是跟著聲音出來的。這是一件非常奇妙的事情。
杜甫的詩為什么寫得這么好?那完全得之于他吟誦的功夫。杜甫寫完了詩是配合著聲音去修改的,他自己就說過,“新詩改罷自長吟”(《解悶十二首》)
杜甫曾到長安郊外的山林別墅去拜訪一位退休的何將軍,晚間住在將軍的別墅里。杜甫對此寫過一首詩說:“將軍不好武,稚子總能文。醒酒微風入,聽詩靜夜分。”(《陪鄭廣文游何將軍山林十首》)
它說何將軍不是只喜歡打仗,他家里的小孩子都在學詩。他說晚飯時我們喝了一些酒,到夜里酒醒的時候,就聽見何將軍家的小孩子在吟詩,一直吟到半夜。所以你看,不只是詩人吟詩,唐代的小孩子也是從小就學習吟詩的。
相關文章
- 小學1-6年級作文素材大全
- 全國小學升初中語數英三科試題匯總
- 小學1-6年級數學天天練
- 小學1-6年級奧數類型例題講解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練習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知識點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教案匯總
- 小學語數英試題資料大全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末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中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語數英單元試題整理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