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數(shù) > 小學資源庫 > 教案 > 小學語文教案 > 三年級語文下冊教案 > 正文
2017-03-02 11:51:37 下載試卷 標簽:北師大版 語文教案
如何在本課中讓學生學得有實效呢?在解讀文本中,我發(fā)現(xiàn),本課中有許多優(yōu)美的詞語,而且每節(jié)詩的結構基本相似,于是,我在教學中做了這樣的設計。
一、從生活入手創(chuàng)設情境,引起學生的共鳴。
《信》課堂即生活。語文課程標準將人們對語文課程資源的認識提高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和廣度,即生活與語文緊密結合。《信》教學反思針對低年級學生認知的直觀性特點,上課時,我從生活入手,真正的帶著這封信進入課堂,巧設懸念,引起孩子們的共鳴與期待,激發(fā)了他們的閱讀興趣,從而有一個良好的開端。
二、夯實“雙基,幫助學生積累詞語。
小學語文教學應注重“雙基的訓練,這是毋庸置疑的。在學習課文詩句中,我不失時機地進行了詞語的比較、擴展。如:“一封—一封封、“許多——許多許多、 “想——多么想。通過比較詞語的意思、程度,擴充例子,給學生留下了較深的印象,豐富了他們的詞匯。再如,詩句中有“姹紫嫣紅一詞,我在讓學生明白詞意的基礎上,啟發(fā)他們說出意思相近的詞,如“五彩繽紛、五顏六色等,在學習“風平浪靜時,讓學生借助反義詞“波濤洶涌來理解詞義,使學生不僅理解了詞語,還擴大了學生詞語的儲備,有利于說話寫話水平的提高。
三、拓展文本,培養(yǎng)口語表達能力。
三年級是學生的作文起步階段,而仿說、仿寫是訓練學生作文的有效手段,這首詩每小節(jié)結構相似,而且富有童趣,正是訓練學生仿說的好時機。于是,我將語言訓練有機切入文本教學之中。這樣,既為以后的作文教學做好了鋪墊,也是在利用教學的細節(jié)激發(fā)學生的情感,使得整個教學進入**,充分調動學生的情感參與。因此,我抓住時機,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我還會給誰寫信?寫些什么?孩子們的思路打開,續(xù)編出一句句可愛的詩文。例:“替春天給冬天寫,請你趕快下班吧,我要給人們送去溫暖。“替春風給柳枝寫,趕快發(fā)芽吧,春姑娘來了。
四、以“讀為本,內化感受。
閱讀是作者、文本、讀者之間進行的一場默默的交流。我以“讀為主要手段,通過自讀、分角色讀、體味讀、表演讀等多種朗讀形式,深入淺出地引導著孩子們自信地說出自己個人的感受和想法,領悟著文字背后的情感和內容,并借助“讀傳遞了出來。這就是一種閱讀的個性化感悟。相信孩子,就要給他們展示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們在自由的時空中盡情地享受成功的喜悅。
通過“讀的品味,學生、悄然領悟了本文的情感內涵——用心交往。這是一種主觀的感覺,但是,在這種感覺下,有一種緣自內心的關切。對于教者而言,這是滲透。
《信》是一首兒童詩歌,以“信為紐帶,以兒童特有的視角和口吻來描述,內容淺顯易懂,結構段式大體相同。這種結構段式相同的詩歌,在前五冊語文書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加上《信》這首詩歌篇幅短小,層次清楚,詩句間浸透著童心的稚嫩,學生讀起來能夠瑯瑯上口,感到很親切、自然。因此,在教學中我放手讓學生圍繞“作者都替誰寫了信,表達了怎樣的情感來自讀自悟。
《語文課程標準》中規(guī)定在教學的過程中培養(yǎng)朗讀的能力,其中第一條就是加強朗讀教學,足見朗讀在教學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作為語文老師都知道,如果一堂課只有老師的滔滔不絕,而不聞學生書聲瑯瑯的語文課一定不是好的語文課。因此我在這節(jié)課的教學中設計了多種形式的讀,如默讀、指名讀、品讀、男女生比讀、齊讀,還有多種層次的讀,像整體感知時的朗讀,理解情感時的細讀、品讀,表達情感時的感情朗讀。這一切一切的讀,都是為了使學生在讀中感悟,體會“信是人真實感情的流露,是人與人之間心靈溝通的紐帶。最后的“讓我們用心去體會小作者的心,讓我們用情再讀讀這首詩歌!這一有感情朗讀環(huán)節(jié),更讓學生把自己的感情融入讀中,達到了與作者共鳴的效果。
在培養(yǎng)朗讀能力的同時,我也不忘抓好學生詞語的積累與運用。雖然這首詩歌內容淺顯易懂,篇幅短小,但詩歌中的“姹紫嫣紅、“風平浪靜、“綿綿春雨更突顯了自然的美麗,故此我讓學生深入理解,感悟它們所包含的意境,更讓學生從自己掌握的詞語中找出與之相近的,這樣既鞏固了學生原有的詞庫,又增添了幾許新知。
最后,我還特意設計了“寫一寫,深化感情,借“5.12四川大地震這一全民都為之痛心的震撼,以幻燈片的形式呈現(xiàn)災區(qū)小朋友們的苦難、堅強,讓學生從一張張的圖片中感受四川同胞們的傷痛,讓學生用自己的筆和紙、手和心,給災區(qū)的小朋友寫一封信,寫出自己對他們的關心,對他們的鼓勵。這一設計意在拓展孩子的思路,從課文中說開去,到真實的生活中去學習語文、運用語文。
總的來說,孩子的情感在這節(jié)課中得到了(《母親的恩情》教學反思)一次盡情的釋放,也更明白了關愛他人,要為人們做有益的事的道理。
我想,這也是教材根據(jù)新課程倡導的重視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所作出的編排的用意吧。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奧數(shù)網(wǎng)微信
ID:aoshu_2003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中考網(wǎng)微信
ID:zhongkao_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