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戲》說課稿(2)
來源:網絡資源 文章作者:奧數網整理 2017-07-17 21:11:44

(3)要求生有感情的朗讀8—18自然段并思考這段主要講了什么?(生答:講了藏戲面具的特點)面具各有什么特點?(生答:白色面具是善者面具,代表純潔;紅色面具是國王面具,代表威嚴;綠色面具是王妃面具,代表柔順;黃色面具是活佛面具,代表吉祥;半黑半白是巫女的面具,代表其兩面三刀的性格;青面獠牙是妖魔的面具,以示壓抑和恐怖;白布或黃布縫制,眼睛、嘴唇處挖一個窟窿的面具是村民老人的面具,以示樸實敦厚。)在要求學生(組成小組討論完成兩道填空題,在派代表回答。)
(多樣、夸張、形象)的面具
(沒有固定)的舞臺
師小結:對同學們回答得非常好這段主要介紹了藏戲面具的特點。(板書第三部分主要介紹了藏戲面具的特點。)那么我們來欣賞一下這些面具吧(展示面具圖片)
空洞的語言說明比起形象的圖片說明是那樣蒼白無力,我們都
知道耳聞不如目睹,所以我收集了相關的圖片來展示給學生,讓他們感受面具的不同。
除此以外還準備讓學生了解一下藏戲的著名劇目:《文成公主》、《曲結諾桑》、《朗薩姑娘》《蘇吉尼瑪》、《白馬文巴》
(4)齊讀19---21自然段(要求生用反復讀文完成填空題)(有固定的程式、唱腔及動作豐富)的演唱風格
20自然段中的六個不同說明了什么?(說明了藏戲的唱腔、動作、表演形式的豐富多彩,從中我們也可以感受到藏戲有著很強的藝術魅力。)
再問藏戲的延續方式是什么?師傳身授,代代相傳。
師小結:藏戲在幾百年的發展中形成了自己固定的形式,并且一代一代地師傳身授下去。它是我們藏族人民寶貴的文化遺產,藏族人民通過它歌頌生活的真善美,鞭撻現實中的假惡丑。板書(第四部分師傳身授,代代相傳。)
(5)、賞析全文,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作者以生動傳神的語言具體描寫了藏戲藝術的形成過程極其鮮明的特色,表現了藏戲強烈鮮明的民族特點和不可抗拒的藝術魅力。
(四)師總結:這篇課文開頭以三個反問句概括強調了藏戲的三個特點:帶著面目演出、沒有舞臺、一部戲可以演出三五天。接著分述了藏戲的形成和藏戲的特色;最后總結了藏戲是師傳身授、代代相傳的一門獨具魅力的藏戲藝術,他深深的扎根在西藏人民的心靈深處。文章采用了總分總的結構方式。
四、板書設計
我國常見劇種簡介。
京劇:又稱“皮黃”,由“西皮”和“二黃”兩種基本腔調組成它的音樂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調(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它形成于北京,時間是在1840年前后,盛行于20世紀三、四
十年代,時有“國劇”之稱。現在它仍是具有全國影響的大劇種。它的行當全面、表演成熟、氣勢宏美,是近代中國戲曲的代表。京劇是中國的“國粹”,已有200年歷史。
豫劇:也稱河南梆子、河南高調。因早期演員用本嗓演唱,起腔與收腔時用假聲翻高尾音帶“謳”,又叫“河南謳”。在豫西山區演出多依山平土為臺,當地稱為“靠山吼”。因為河南省簡稱“豫”,所以解放后定名為豫劇。是河南省的主要劇種之一。
黃梅戲: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戲曲劇種。在湖北、江西、福建、浙江、江蘇、臺灣等省以及香港地區亦有黃梅戲的專業或業余的演出團體,受到廣泛的歡迎。黃梅戲原名“黃梅調”,是十八世紀后期在皖、鄂、贛三省毗鄰地區形成的一種民間小戲。其中一支逐漸東移到安徽省安慶市為中心的安慶地區,與當地民間藝術相結合,用當地語言歌唱、說白,形成了自己的特點,被稱為“懷腔”或“黃梅調”。
越劇中國傳統戲曲形式。主要流行于上海、浙江、江蘇、福建等地。越劇長于抒情,以唱為主,聲腔清悠婉麗,優美動聽,表演真切動人,極具江南地方色彩。越劇演員初由男班演出,后改男女混合班或全部女班。
六:教學反思
《藏戲》是一篇知識性、趣味性都比較強的民俗散文。這篇課文條理非常的清晰,學生學習起來非常得心應手。尤其是在學習藏戲的特點這部分時,有部分內容是寫藏戲中的面具的,不同的色彩代表不同的角色,代表不同的感情色彩,代表一定的價值判斷和是非觀念。老師可以讓學生分角色表演,學生可以輕松的理解這部分內容。
相關文章
- 小學1-6年級作文素材大全
- 全國小學升初中語數英三科試題匯總
- 小學1-6年級數學天天練
- 小學1-6年級奧數類型例題講解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練習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知識點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教案匯總
- 小學語數英試題資料大全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末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中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語數英單元試題整理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