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箏》說課稿
來源:網絡資源 文章作者:奧數網整理 2017-07-19 15:51:57

奧數網整理了關于小學語文課文《風箏》的說課稿,希望對小學語文課文學習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一、說教材
《風箏》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作者是賈平凹。課文主要寫了“我”童年時候和小伙伴們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的情景。文章語言樸實,多于白描而極少雕刻,筆調親切、溫馨、自然。文章既寫了“我們”做風箏和放風箏時自由自在、無束無拘的快活,也寫了找風箏時的傷心;同時還體現了孩子們對幸福和希望的憧憬。文章自始至終,充滿了童真童趣,使人如臨其境,如見其景,如可觸摸。
本文敘述層次清晰,依照做風箏、放風箏和找風箏的次序把事件的過程交代得清楚明了。在細致的心理描寫中表現童趣,是這篇課文的一大特色,孩子們心理變化隨著事件的發展而自然變化。而開放式的文章結尾,意味深長,給人以無限的想象空間。
《風箏》這篇課文位于第三單元,此單元的主題為“心中的秋天”。編排意圖有以下幾點:1讀懂課文內容,感受秋天里做風箏、放風箏給孩子們帶來的樂趣,并引出秋天童年趣事的話題,為語文園地里的口語交際訓練“秋天里的快樂”作一些鋪墊;2體會作者是怎樣把“我們”快樂和傷心的心情寫具體的。3積累課文中的生動詞語。
二、說學情
三年級第一學期是低年級向中年級過渡的階段,是閱讀能力形成的一個轉型期,學生們已經有了一定的知識儲備與認知能力,但是由于學生的年齡局限性,對于閱讀理解的深刻程度還有所欠缺,對于通過人物的神態、動作體會內心活動有一定的難度。文中描寫的事物貼近學生的生活,是學生喜歡閱讀的文本。針對學生的認知特點,在教學中,創設情境,以角色體驗的形式品讀描寫人物的動作、神態的詞句,喚起孩子的生活經驗,走進人物的內心世界。
三、說教學目標
根據《語文課程標準》的具體要求,結合教材,本著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自主全面主動發展的原則,我確定《風箏》第二課時的教學目標如下:
1.能聯系上下文和生活實際等方法,理解“憧憬、大驚失色、千呼萬喚、垂頭喪氣”等詞語的意思,并嘗試運用。
2.通過學生自能學習課文內容,找出描寫心情的詞語和句子,初步體會“我們”在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的過程中的不同心情,讀出“我們”情感的變化,感悟童真童趣。
3.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4.學生把自己喜歡的句子抄寫下來。
四、說教學重點、難點
為了較好地完成以上教學目標,結合三年級學生的特點,我制定了這樣的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找出描寫心情的詞語和句子,體會“我們”在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的過程中的不同心情,讀出“我們”情感的變化。
教學難點:通過文中描寫心情的詞語和句子,體會作者是怎樣把“快樂”和“傷心”的心情寫具體的。
五、說教法、學法
(一)教法
本著樹立以“以學生發展為本”、“以學定教”、“教為學服務”的思想,為了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有效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本課教學中我通過情境教學法、以讀代講法、品詞析句法,角色轉化等方法引導學生讀中感悟。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與體驗。同時注意發展學生的思維,提高個性化表達能力,力求達到語文人文性與工具性的和諧統一。
。ǘ⿲W法
古人主張:“授人魚,不如授人以漁”,新課標也指出“語文課程一定要使學生掌握最基本的學習方法”。在教學中,指導學生抓住重點詞句學習“做風箏”部分,再讓學生運用這種方法進行自主學習“放風箏、找風箏”兩部分的內容;通過有感情朗讀的方法感悟文本,引導學生在朗讀中逐漸由文字深入到情感深處,達到情感上的共鳴;通過學習課文,學會積累詞句,為寫作積累詞匯,實現“教課文”到“教語文”的轉變。
六、說教學流程
良好的教學設想必須通過教學實踐來完成的,本課我預設兩課時完成:
第一課時:學習生字,初讀課文,感知課文的主要內容,初步體會“我們”心情的變化。
第二課時:感悟課文,體會“我們”“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時的心情變化,感悟童真童趣。我本次說課的內容是第二課時的教學。
(一)課前談話,復習引入
1.同學們放過風箏嗎?誰愿意把放風箏的情景給大家說一說?(學生自由暢談)
。ㄔO計理念:由回憶放風箏的情景,引入課題,既鍛煉了學生的表達能力,又勾起了勾起他們美好的回憶,再次感受放風箏給他們帶來的樂趣。讓學生在已有生活經驗基礎上構建知識,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感悟,培養學生在面對新知時,能主動尋找其現實背景的能力,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相關文章
- 小學1-6年級作文素材大全
- 全國小學升初中語數英三科試題匯總
- 小學1-6年級數學天天練
- 小學1-6年級奧數類型例題講解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練習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知識點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教案匯總
- 小學語數英試題資料大全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末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中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語數英單元試題整理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