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在古代只是小眾、精英文化嗎
來源:奧數網 2017-08-15 11:06:01

國學知識:古琴在古代只是小眾、精英文化嗎
內容提要:古琴在古代只是小眾、精英文化嗎?任何優秀的藝術如果脫離民間,無異于斷絕了活水源頭,正是由于古琴大量存在于民間的事實,有關部門才將古琴藝術列入國家級口頭與非物...
古琴從創制之初就有著大量存在于民間的史實,無論制作還是彈奏均不乏民間工匠、琴師們的身影。比如春秋時職業琴家師曠(相傳師曠為《陽春》、《白雪》的作者)、唐代民間制琴名師雷威、明代琴學大家嚴天池的老師之一“染匠琴師”徐染匠(嚴天池稱他為徐亦仙)等等。
《史記·蘇秦列傳》對于齊國臨淄古琴普及程度的描寫說,“臨淄甚富而實,其民無不吹竽鼓瑟,彈琴擊筑……”
公元前約六四八年周襄王時,百里奚夫人(當時的身份是普通百姓)作琴歌《廢廖歌》以諷其夫(見郭茂倩《樂府詩集》)。
《琴史初編》中載:師中是漢武帝時,東海下邳(今江蘇宿遷)地方的名琴手,在他的影響下,當地有不少人喜好彈琴,過了一百多年后,劉向還在他的《別錄》中寫道:“至今邳俗尤多好琴。”
可以說古琴在古代有著很高的認知度,根據文獻記載,先秦時期,古琴除用于郊廟祭祀、朝會、典禮等雅樂外,一度盛興于民間,深得人們喜愛,用以抒情詠懷。關于這一點,我們可以從當時的民間詩歌集《詩經》中得到印證。《詩經·周南·關雎》“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詩經·小雅·鹿鳴》“呦呦鹿鳴,食野之芩。我有嘉賓,鼓瑟鼓琴”;《詩經·小雅·常棣》“妻子好合,如鼓瑟琴”;《詩經·小雅·鼓鐘》“鼓鐘欽欽,鼓瑟鼓琴”;《詩經·小雅·甫田》“琴瑟擊鼓,以御田祖”;《詩經·酈風·定之方中》“椅桐梓漆,爰伐琴瑟”;《詩經·鄭風·女日雞鳴》“琴瑟在御,莫不靜好”。這說明古琴至少在春秋時期,便是一件在民間非常普遍、非常受人喜愛的樂器。
從唐詩宋詞到明清傳奇、小說、戲文,描述古琴的文字大量存在。文藝、文學是生活內容的典型和集中,生活里大量存在著才會有文藝作品里大量的再現,從這個文藝規律來看,也說明了在古代古琴是知名度很高,比較大眾化的樂器,正因如此,才會有“君子無故不徹(撤)琴瑟”。
為什么明清兩代出版刊印了《神奇秘譜》、《自遠堂琴譜》、《大還閣琴譜》、《松弦館琴譜》、《五知齋琴譜》……多達一百五十余部古琴譜集,這里除了印刷技術發展的原因以外,還有就是社會的需求,有這么多人愛好古琴,才會有這么多的譜集出版。正因為有了那么深厚的廣泛的社會基礎,中國的琴學才發展到“蔚然大觀、浩如煙海”的程度。這是有具體的內容充實了以后才會形成結果,如果一直就只是三五個文人在那里彈琴的話,絕對不可能有這么多曲譜、譜集出現,不會有這么多大量的創作存世。可以說在我國古代,古琴音樂是有了社會的廣泛基礎以后才會有這么廣泛深入的發展。
相關文章
- 小學1-6年級作文素材大全
- 全國小學升初中語數英三科試題匯總
- 小學1-6年級數學天天練
- 小學1-6年級奧數類型例題講解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練習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知識點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教案匯總
- 小學語數英試題資料大全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末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中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語數英單元試題整理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