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級學生何來“基礎差”丨態度
來源:中國教育之聲 文章作者:李玉柱 2017-12-06 10:38:27

李玉柱
蒲公英評論特約評論員,文章第63次入選
近日開展開學調研,在查看教師計劃時發現,一個任教一年級的老師寫道:“上學期由于班內部分學生基礎太差,導致期末考試成績偏低,扯了班級后腿。”
與該教師座談時,詢問“學生基礎太差”是什么意思,老師很是激動:“班內有五六個學生,剛入學時什么也不會,不會拼音、不識字,算數經常出錯,學習隨不上大流兒。”和這位老師交談完,我開始思考一個問題:一年級孩子剛入學,何來“基礎太差”?
按照義務教育學制規定,小學一年級是孩子正式上學的起始年級。“起始”的意思就是“剛剛開始”,從理論上來說,孩子的學習是一張白紙,是沒有任何基礎的,當然也就無所謂“基礎好差”。
當下對一年級學生持有“基礎差”之說的教師并不在少數,這是因為現在條件好了,家庭對子女教育重視了,孩子從牙牙學語起,家長就開始教孩子識字、數數;不少幼兒園為了迎合家長的需求,更是對孩子進行“小學化教育”,把小學一年級部分內容拿來讓孩子提早學習;有些孩子上學之前還要再接受所謂的“幼小銜接”教育,他們進入一年級前,已經像個“小博士”了。在這種情況下,不少教師將一年級教學起點定位在了學生“已有基礎”之上,把本應“從頭”開始教起的知識,從零開始培養的技能,輕描淡寫,匆匆略過,把重點放在了對學生做題之類的“應試”訓練上。一開始就用“分數”給學生劃分等級,那些家長文化水平不高、沒有上過幼兒園的孩子基礎當然就“太差”了。
當下,我國還未將幼兒教育納入義務教育范圍,教育部雖然頒發了《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但無論公辦還是民辦幼兒園,都沒有統一的課程標準、規定統一的教材,更無相關部門或機構對其教育教學情況進行評估考核,加之公立、民辦、私立各種類型幼兒園辦學理念、辦學條件、師資狀況參差不齊,導致孩子接受的教育并不相同,這便形成了少數教師觀念的中的“基礎好差”。
“一年級孩子基礎差”的理念是相當有害的,它讓教師教學不再是從零開始,直接導致部分學生學習還未開始,就成了差生。即便孩子上學前有一定的基礎,也是碎片化的、零散的、不完整、不標準、不系統的。特別是數學,學前孩子只是一種表象化的、感性認識,并未形成“抽象數”的概念,對數的計算,只是一種基于記憶的表面性結論,并未真正理解計算的實質、算理,掌握科學正確的方法。
因此,一年級教學內容看似簡單,教起來并不容易,一年級的老師并不好當。特別是一年級上學期,不是簡單地教會學生認幾個字,識幾個數,而是肩負著引領學生走進學習大門、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重任,為此,各學校應對一年級教學高度重視,選派有愛心、責任心、教學經驗豐富的教師擔任。同時,要加強教師培訓,讓每位一年級教師精確把握課程標準要求,切實吃透教材精神,牢固樹立“零基礎”教學理念,夯實學生學習起點,幫他們邁好學習第一步。
相關文章
- 小學1-6年級作文素材大全
- 全國小學升初中語數英三科試題匯總
- 小學1-6年級數學天天練
- 小學1-6年級奧數類型例題講解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練習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知識點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教案匯總
- 小學語數英試題資料大全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末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中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語數英單元試題整理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