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數 > 小學資源庫 > 教學論文 > 小學語文教學論文 > 五年級語文教學論文 > 正文
2018-03-14 15:15:27 下載試卷 標簽:教學論文 學習樂趣
小學語文是一門包容性很強的學科,其內容的豐富性決定了教學方法的多樣性和課堂訓練形式的多變性。同時也是一門最具開放性和實踐性的學科,生活中處處都有語文的影子:語文是茫茫宇宙里的日月星辰,是浩瀚南海中的碧波銀沙;語文是大自然中的蜂飛蝶舞,是秦磚漢瓦上歲月的印痕;語文是“鎖”進日記、深藏心底的小秘密,是母親手中遞來的溫熱的牛奶;語文是時事報道中的點點問題……面對如此豐富生動的語文資源,語文教師怎能無動于衷?我們實踐著、探索著一種全新的語文教學模式試圖,發揮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作用,使學生真正享受到學習語文的樂趣。
一、在課堂提問中獲得學習的樂趣
宋代教育家張載說過:“于不疑處有疑,方是進矣。”他還說“可疑處而不疑者,不曾學。”意思是說在應該提出問題之處,而沒有疑問,就跟沒有學一樣,即學習就必須質疑。而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是教師問,學生答。問題由教師提出,學生只是被動作答處于被支配地位。我記得有一篇文章曾一針見血地對這樣的語文教學模式提出了批評:“目前語文教學中的一大流弊仍在一個‘牽’字……教師順著課文的情節不停地問,學生在老師的‘啟發’下,逐一說出提綱中預擬的字眼。實際上是讓學生猜老師手中的‘底牌’,學生實在說不出,最后還是由老師一錘定音。”可見,教師必須改變學生被“牽”的模式,引導他們自主學習、主動提問,這樣才能培養了高素質的人才。
1.在提問中激發學習興趣。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他還說:“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這正是他們探索真理的開始。如果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善于挖掘學生的好奇心理,使學生對授課的內容感興趣,繼而產生獲取知識的渴望,他們就會成為一個自覺地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例如在教完《用冰取火》一文時,首先讓學生對課題質疑,然后,總結為以下幾個問題:①用冰可以取火嗎?②誰在什么情況下想到的這個辦法?③怎樣用冰取火?寥寥幾筆板書于黑板,便統領了整篇課文的學習,使學生深入學習后再逐個擦去,讓學生自己問自己答,成為學習的主人。
2.在提問中展開想象的翅膀。愛因斯坦認為“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并且是知識的源泉。”學生發揮自己的想象,找出文中的“空白”之處進行提問,有利于培養學生思維的廣泛性、深刻性和創造性。在教完《我想》一文時,詩歌中有幾處想象點,學生就提出了我們的夢想飛啊飛,飛到了遙遠的地方,這遙遠的地方會是哪兒呢?我們帶著夢想飛向遠方時,會和爸爸媽媽商量什么呢?一人質疑便帶動其他同學也馳騁于廣闊的想象天地中。學生的思維開闊了,也就能深入地理解詩歌的中心了。
3.在提問中培養求異思維。求異是兒童的天性,他們樂于表現得與別人不同。語文教學就必須注意發展學生創造性思維,愛護和培養學生標新立異的思維方式,鼓勵學生“異想天開”,即使錯誤的想法,也要給他們一個說明理由的機會,找出閃光點,使學生在不斷糾正錯誤的過程中提高創造性思維能力。如教完《田忌賽馬》一文后,學生主動提問:田忌可以換馬,為什么齊威王就不能換?馬的出場順序還有哪幾種?結果會怎樣?于是,我們再評再議,學生在不斷探索中獲得了知識。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奧數網微信
ID:aoshu_2003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中考網微信
ID:zhongkao_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