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是應該從小就對他進行表揚式的教育還是批評式的教育?
來源:網絡資源 文章作者:奧數網整理 2018-04-10 13:30:08

請采用就事論事的教育。
很多家長都會懷著一種塑造和改變孩子的心態,表揚或者批評則是他們手里的工具。他們認為自己可以像捏泥人一樣,用工具這里敲敲那里打打,長此以往就雕出一個他們心目中的理想小孩。但他們忘記了自己面對的是一個活生生、具有學習和理解能力的人,而不是一塊泥巴。
懷有這種心態的家長,我們姑且稱他為行為主義家長吧!因為他們遵循著“巴甫洛夫的狗”的實驗結論,試圖運用正向和負向激勵的方式來引導孩子的行為。但事實上據我觀察,這樣的行為主義教育,只適合于年紀很小的嬰兒,在他們還沒有形成邏輯思維的時候,用驚叫、怒罵和微笑、表揚確實能規范他們的行為,讓他們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
但,孩子一大,這個辦法就不能用了。
因為他們懂得思考,懂得觀察了,他們潛意識里是能分辨得出大人這個行為是基于什么原則,出于什么目的的。但他們卻不懂得這件事本身到底是好是壞。因此他們會盲目地聽從大人的指引,受批評和表揚的影響左右,而始終形不成對一件事的基本觀念。
從小被批評大的孩子,會在內心懷疑自我。他會想,“不管我做什么,好像總會有地方做得不完美”,從而做事謹小慎微。他抗壓能力會很強,因為一切挫折和打擊都很熟悉,如果他受到的批評太多、譴責太重、太離譜,他甚至會形成一種“我什么事都做不好”的觀念,并泛化到成年后的各種情境中。
從小被表揚大的孩子,內心對自己充滿肯定,但這肯定不具有事實基礎,是無本之木。他會想,“我做什么事都很輕松,做完之后都應該得到獎勵。”這時候外在獎勵成了他做事的動力,他的盲目樂觀也嚴重低估了自己可能遇到問題的難度,如果困難稍微大一點,他會很快放棄,因為他并沒有太多面臨挫折和打擊的經驗。換言之,被表揚大的孩子傾向于只做那些能成功、能得到獎勵的事,對那些有可能失敗、得不到獎勵的事不想去碰觸。
這兩種教育方式的缺點就在于,都沒有教會孩子看清事物的本質,都沒能讓孩子意識到,做了好事,受益的是他自己,做了錯事,吃虧的也是他自己。這種基本的是非價值沒有確立起來,就使得孩子脫離了外在評價之后沒有動力去做任何事,因為他無法把自己和這些事建立起內在的聯系,看不到去做事的必要性。
因此,我的看法是,批評和表揚都是需要的,但最重要的是就事論事。孩子把衣服弄臟了,東西弄丟了,忘帶作業了,不要急著批評,而是要讓他知道,他的行為是怎樣影響到他自己的。只有讓他明白了,這件事的本質,以及這件事與他切身的關系,才能建立起他為自己努力生活的內在動力,才能讓他在未來的人生中,脫離表揚和批評。
相關文章
- 小學1-6年級作文素材大全
- 全國小學升初中語數英三科試題匯總
- 小學1-6年級數學天天練
- 小學1-6年級奧數類型例題講解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練習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知識點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教案匯總
- 小學語數英試題資料大全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末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中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語數英單元試題整理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