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漫談:應當如何看待《二十四孝圖》
來源:網絡資源 文章作者:奧數網整理 2018-05-02 11:06:11

百善孝為先,在大力弘揚傳統文化的當下,“二十四孝”也熱了起來, 《二十四孝圖》出現在大江南北很多鄉鎮的街頭墻上,甚至巨幅動畫造型宣傳畫還在山西太原高架橋橋墩上亮相,關于“中華傳統美德二十四孝”的研討活動也屢見報端。盡管熱鬧,對于“二十四孝”的爭議也一直不斷,有人說它是封建糟粕,應該拋棄,有人說其中雖有愚孝,但孝的精神值得挖掘弘揚。“二十四孝”到底有沒有價值,是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二十四孝圖》究竟是不是儒教的內容?我想當然是。佛教、道教、墨家等絕不會像儒家這么強調孝。孝是先秦儒家所倡導的基本德行。 《孝經》在漢代甚至被認為是可以和《春秋》比肩的重要經典(漢人常說孔子“志在春秋,行在孝經” ) 。但是,我覺得有必要區分儒家的學理形態、政治形態、教化形態。譬如,孝的觀念, 《論語》到《孝經》中對孝作為一種價值的論述,即是一種學理形態。漢代以來一直到魏晉,官方所倡導的“以孝治天下” ,即是孝道的政治形態。孝道作為儒家教化的重要內容向民間滲透,最后就形成了《二十四孝圖》 ,它顯然是儒家的教化形態。
儒家的學理形態和政治形態、教化形態多少會有些差異。很多時候,學理形態已經改變,政治形態尚未變,教化形態更滯后。另外一些時候,儒家的政治形態和教化形態的變遷未能由學理形態給出相應的支撐。這種情形在孝道問題上也存在。譬如說,漢代的“名教”以孝為核心,而魏晉時就遭到玄學的猛烈攻擊。所以漢魏以降很少再提“以孝治天下” ,此后儒學學理發展中孝道的地位已大不如前。但是,民間教化中孝道卻被高度重視。 《二十四孝圖》就是民間教化中把孝道極端化的一個結果。換言之, 《二十四孝圖》是儒家的教化形態與學理形態相脫節的產物,是沒有學理支撐的教化。我們不能說它不是儒家的東西,但我們不能說它是儒學,它是“儒”而非“學” ——沒有儒家的學理支撐。
儒家的學理形態要不斷去反思、引導、重構儒家的政治形態、教化形態。任何政治形態和教化形態都是在歷史中變遷著的,都有其特定歷史階段的合理性和局限性。對于儒家的政治形態和教化形態不能刻舟求劍,時移世易,政治形態和教化形態就要與時俱進,不能開歷史的倒車。如果執著于某一特定歷史時期特定時代境遇下的某些儒家政治形態、教化形態的陳跡芻狗,無視儒家政治形態和教化形態隨歷史變遷而變遷的合理性和正當性,則無異于刻舟求劍,緣木求魚。
儒家學理形態要反省、引導、重構儒家政治形態和教化形態,其主要途徑首先是正本清源,即回歸儒家的基本經典和根本義理。如果說現有對儒家基本經典和根本義理的理解尚不足以反省、引導和重建政治形態、教化形態,那就說明儒家學理形態的建設還不夠,或者說舊的學理形態已不能適應變化了的形勢。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更新其學理形態。在學理形態沒有足夠的更新和重建之前,談儒家的政治形態和教化形態建設,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二十四孝圖》的問題,實際上是一個層次比較淺的問題。從學理層面來看, 《二十四孝圖》雖然提倡的是儒家所倡導的重要價值,但是思想極端,不合中庸之道。部分內容違情悖理,從根本上違反了儒家“緣情制禮”的原則。有些內容甚至可以說與從《論語》到《孝經》的經典論述背道而馳、南轅北轍。今日棄之可也,不宜再次宣傳和提倡。 (李長春 中山大學哲學系)
相關文章
- 小學1-6年級作文素材大全
- 全國小學升初中語數英三科試題匯總
- 小學1-6年級數學天天練
- 小學1-6年級奧數類型例題講解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練習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知識點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教案匯總
- 小學語數英試題資料大全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末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中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語數英單元試題整理匯總